书接前文,鲁达逃离渭州城后,一路上夜行晓宿,专拣小道行走。每当看到官府缉拿他的榜文,他都得小心翼翼。这对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军官来说,何其讽刺。命运,向此刻的鲁达,展示出了它的残酷一面:本来惩戒恶霸的行侠仗义,却最后成了亡命天涯的开端。
      在这里,我们深思一个问题,为何鲁达一定要跑?打死郑屠只是出于失手,而且以他种氏家族门下军官的身份,多少可以为他减轻判责?

      其实在原著中,作者已经给出了答案。
      原来鲁达一开始是老种经略相公门下军官,后调到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事。老种和小种是北宋末年名将,替北宋朝廷镇守西北门户。为何会从老种门下,改调到小种门下?从原著中鲁达对初识的李忠那种孟浪和心直口快的沟通方式,可以看出,其实鲁达不管是在职场中还是生活中,并不讨人喜欢。这种职场变动多少还是与人际关系的紧张有关。而后在打死镇关西后,他自忖没人送饭。想想以鲁达经略相公府下提辖的身份,还差一个牢中送饭的人吗?只能说,直爽率真的性格,和嫉恶如仇的作风,让他与渭州城官场格格不入;甚至连哪天落难后,一个能给予最基本照顾的朋友都没有。 
      所以,自知宽限无门,又无照料的鲁达,除了亡命天涯,别无他途。
就这样,东躲西藏,战战兢兢地,走了半个多月,在盘缠块耗尽的时候,来到了代州雁门县。不过很快,他在一处围观官方公文的人群中,看到了海捕自己的文书。正踟蹰间,忽听到后面有人唤他。鲁达回头一看,原来是当日在渭州救下的金老汉。
       故人相逢,多少给了鲁达一丝惊喜,于是两人来到僻静处攀谈起来。与金老汉的一番交谈后,鲁达才知道,原来得自己帮助离开渭州后,金氏父女来到了雁门县,恰好认识了本地的一个赵员外。赵员外喜欢金翠莲容貌端正,且通晓音律,便与金家结亲,迎娶金翠莲为小妾,金氏父女终于有了稳定安逸的生活。
      金氏父女的奇遇,让深陷官司的鲁达心中有了一丝安慰,当日自己种下的善果,想不到很快回馈了自己。
      而金老汉也是知恩图报,知道鲁达的难处后,一心想报答鲁达。于是金老汉冒着包庇通缉罪犯的风险,带着鲁达,来到了赵员外庄上。那赵员外久闻鲁达仗义,况且过往曾有恩于岳父大人,此次鲁达亲自来访,他自然是欣喜万分,当下便热情款待,留鲁达常住在家。
      鲁达落难途中遇到自己曾经帮助金老汉的故事,告诉我们职场中人,勿以善小而不为。自己曾经种下的善因,一定会在未来某个时候,得到相应的回报。而小人物金老汉,知恩图报,为恩人甘冒风险的勇气和决心,也是让人敬佩。他们之间的互相帮助,告诉世人:世间的温暖,其实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扶持,互相帮助。也正是这份人间的温情,让那些深陷困难的人,有了坚持下去的希望。
       回到故事中,落难的鲁达在赵员外家安顿了一些日子后,感动于金氏父女和赵员外的慷慨帮助之余,很快又陷入新的忧虑之中:自己是在逃罪犯,长期在此,迟早会给对方带来麻烦。
       而赵员外,也从鲁达凝重的表情中,看穿了他的心思。于是,一天饭后,赵员外主动给鲁达提了一个两全其美的避祸方法。原来在附近有一五台山,山上的文殊院是当地佛门圣地。赵家历代于这文殊院有交,过去曾留了一个出家度牒在家里。此时正好可以借此机会,介绍鲁达上山出家为僧,让鲁达可以在山上避祸。
       鲁达本是个豪爽,不喜欢受约束的人,但是此间也是别无他法,心想只要能避过此官司,也胜过到处奔逃。于是便接受了赵员外的建议。
      次日清晨,赵员外便备齐礼物,领了鲁达,走上五台山文殊院,拜见院内僧众。
      那文殊院长老名唤智真,是个得道高僧。因为文殊院与赵家有旧,于是热情接待了赵员外一行,而对于赵员外提出的让同来的鲁达剃度出家的要求,也是欣然应允。
      那僧众看鲁达,只见他虎背熊腰,满脸粗犷,虽然带着几分风尘,一股凛然正气却跃然脸上,只是在眉宇间,透露着一丝戾气。众人看这样模样,总觉得鲁达不像是个出家人,担心日后搅乱寺庙清规,于是有些僧人有意阻止鲁达。
怎奈那智真长老目光如炬,打量一番鲁达后,便已经认定鲁达胸有慧根,日后必成大器。为平息众僧疑虑,也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于是决定焚香占卜。结果占卜结果显示,鲁达虽然形貌粗鲁,却是上应天星的罗汉真身,当即决定收留鲁达,赐鲁达法名智深。
从此,鲁达正式开启了出家为僧的新生活,而世间,不再有鲁提辖,只有僧人鲁智深。
      可鲁达终究是出身行伍,军人的豪爽,市井的洒脱散漫,都是深刻骨子里的本性,他能耐得住寺庙的清规戒律吗?
       原创不易,如喜欢本文,烦请给个关注和点赞。读者的喜爱是我前进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