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佳人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95后一枚,重新拥抱生活,喜欢分享,互相温暖,互相成长。欢迎进入佳人们的成长基地。
“我就是学不会。”
“反正都学不会。”
“我什么都做不好。”
“我感觉我像个废人。”
……
或许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一件很想去做的事情,努力了一段时间,没啥结果,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不够努力,继而更努力地去做这件事,结果仍然不尽人意,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会失落会难过,但心里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有很多件这样的事呢,都以失败告终,我们的内心还能平静吗?
更多的失败呢?面对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或许,斗志会丧失,意志会消沉,最终放弃努力,放弃挣扎,陷入绝望。
倘若你现在正处于这种状态,我可以肯定地说,你已经被卷入习得性无助的漩涡。
总是失败总是失败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在忍受超出其控制的反复厌恶刺激后,接受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停止尝试躲避或避免厌恶刺激的状态。这种无助感不是先天的,是人类在生活经验中后天习得的一种乏力感。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项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将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复刻在人身上也一样。学生时代,一说要考试,就像蜂音器的响声,电击就像考试前的焦虑,、考试中的紧张、考试后的痛苦悔恨等等一切负面的东西,一开始,我们努力挣脱这个“牢笼”,可是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经历一遍“电击”,再努力,再“电击”……
如此往复,最终一提到考试,就开始紧张害怕,即使考试内容很简单,即使已经离开校园很多年了。
不仅是在学习中,工作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想想那些一想起来就身体不适的事,想想那些明明曾经很努力如今却不愿意再碰的事,是不是恍惚间能看到习得性无助的影子呢?
为什么会这样
有人可能会说,我也不想这样,可是每次都走相同的路,搞不懂为什么。
是呀,为什么呢?
从外界角度说:
不良的环境。当你身处一个不良的竞争环境,即使你努力你也得不到你想要的,比如想通过努力赚钱来实现买房,可是有多少人能靠自己努力赚钱来实现买房呢,所以不乏一些人因此自暴自弃。
负面评价太多。当没有做成一件事时,本身就已经有一定的负面情绪了,再受到周围人,特别是亲密的人的消极评价,久而久之,在经历一系列挫折、失败后,就会开始相信自己的确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不愿付出任何努力。曾经极度火爆的“夸夸群”也挽救了一些人对生活的期待与热情。
从自身的角度说:
畸形的原因分析。当失败时,把原因归咎于自己,责怪自己的无能,或者逃避,认为失败是因为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当偶尔成功时,就会把原因归为运气好等外部因素,而不是认为自己很优秀。
消极的自我定位。畸形的原因分析会导致消极的自我定位。有时候明明学习上的问题,一旦形成了消极的自我定位,就会导致当遇见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时也像如临大敌,也会导致即使获得了成功也感受不到快乐。因为自信心已经受损,不能获得自我认同感,一切如山体滑坡。
这一刻不再无助
我很优秀!
如果你现在正面临这样的问题,不要担心,不要害怕,慢慢来,相信自己可以的。
这一刻,你不是无助的。
首先,跟着我念:
我很好!
我爱我自己!
我愿意接纳自己的每一个样子!
那么,我们要具体怎么做呢?
01
定目标要合理。
不太高也不低的目标最适合我们,“跳起来”能够得着的目标就刚刚好。即使你想实现的是一个离你很远的目标,那也先从最近的目标开始,就像跑马拉松一样,一个一百米,两个一百米,三个一百米……
02
尽人事,听天命。
控制自己能控制的,接受自己不能控制的。在可控范围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而不是说不够努力,失败了吐槽命运的不公;在不可控的范围,安然接受自己努力后的结果,无论好结果还是坏结果都是对努力的最大肯定。
03
转移目光,关注自我。
不过多关注外界的眼光,学会自我关怀,明确目标,坚定目标,付出努力,积极地自我肯定,向内求索,获得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