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一点一滴、一天天成长起来的,可是大人们在一日日的柴米油盐养家糊口中会忘记了去观察、去理解,于是突然在某一个时刻、某个特殊的场景,才能感受到孩子的成长。而七岁,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一个神奇的年龄。这一年,有种意识开始在孩子身上苏醒,有种力量在克制不住的萌发,有种东西在心中渐渐成型。从那张小小的脸庞上,开始显露出岁月刻下的第一道新鲜稚嫩的痕迹。
杨杨快要七岁了。看到他的个头在日渐增长,小胳膊小腿也越来越有力量,我总是感叹岁月神奇、造化神功——将一个弱小无力的婴孩变成了小小男子汉。无论我多么不愿意自己老去、孩子长大,我的孩子也要即将翻过孩童那一页,迈进小小少年的门槛了。静下心来的时候,会有一些场景在我脑海中回放,让我时时注意提醒自己:呵护照顾已经不是他最需要的了,温柔慈爱也不再是唯一的沟通方式了,我的母亲角色也要进化,要跟得上他的脚步。总有一天,他会挣脱我的生命去投入更广阔的世界,但是我要推迟那一刻的来临,推迟到他羽毛丰满的一天,在这之前,我要尽可能陪伴他尝试和学会更多生活的本领。
快要七岁的杨杨,最大的成长是他已经学会惦记着自己的事情,而且有自己的原则。在建立自我这个每个人必修的大课题上,杨杨的成绩是优秀的。
曾经有几次杨杨爸爸接孩子接晚了,到学校门口已经放学了,看见杨杨自己在收发室梁爷爷那儿趴着桌子写作业。曾经有几次我偶尔给他收拾一次书包却忘了装数学书,而他自己收拾书包连尺子、垫板、橡皮这样的小件都不会落下。曾经还有几次轮到我中午送他上学,他会提醒我:妈妈,时间到了,该走了。这些是小事,他很有主意,大事上,他也不含糊。
这两天我们因为是否要上游泳长训班的事情而犹豫不决,征求他的意见。杨杨从小喜欢水,特别喜欢游泳,去年游泳班里他最小、个儿最低、每次都被灌水、哭了好几次,但他还是把漫长的14天一天不落地坚持了下来,被我们视作他人生中第一次大的胜利。今年游泳教练也看上了他想让他上长训班,还以中考加分、打比赛出成绩等等对我们施加诱惑,我们也感觉这似乎是个好机会,出于隐隐约约的功利育儿主义我也想抓住这个机会,可是凡事有利必有弊,作为一个母亲执着地想给孩子最好的、最有利的,这是死结,这是不理智不客观的。我只好求助于杨杨自己,把长训班的利与弊给他分析了好几条,问他的意见。貌似是我们大人们要替他做决定,但最后我的决定是被他的一句话所决定的——在长训班每天训练会影响写作业的事情上,杨杨想了想说,学习比游泳更重要。
我想在得到杨杨的帮助后,对于“应该怎样给孩子报特长班”这个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上我不用再去请教专家也不用再翻阅文章了,我得到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对于我的孩子,第一是要保证他的“玩儿”也就是保证他旺盛的精力和对生活的热情,第二是要保证他的学习也就是保证他的自信追求和对知识的兴趣,第三才是给他提供发展特长的舞台,而这第三条比起前两条来说也许不那么重要,因为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对知识包含兴趣的孩子比一个某方面历尽艰辛出类拔萃的孩子,要幸福得多、路也要宽得多。
杨杨还有一个成长,那就是学会了理解别人,拥有了一些与人相处的知识和能力。
都说男孩儿的情商比女孩儿发展得慢,这是事实。作为一个男孩儿的妈妈,我从未体验过别人所说的像拥有一个女儿那样的“贴心小棉袄”的感觉,因为男孩儿天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感情这种内在的东西不是特别注意,而是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四肢和外在世界。比如看见朋友心情不好,他从来不会上前去说说劝劝哄哄什么的(教也教不会),而是一声不吭拿件自己心爱的东西走过去放在人面前表示关爱,或者上前去拉人一把表示帮助,从不借助语言和表情,甚至在人们看来,他帮助别人时的表情很麻木,似乎在做一件无所谓的事情。在我看来,我的儿子这样也很酷。
但是我知道,一个人一生中最需要学习和适应的,就是与人的相处。与人相处的能力,包括超越社会的表面去理解别人的内心、拥有一双慧眼去鉴别他人,都是人生一辈子的功课,这门功课如果成绩优异,那么他的生命就会拥有更多的自如和快乐。
从小杨杨在小区的院子里是出了名的爱玩儿,在院儿里、在家里,呼朋引伴、五游六戏、只有想不到的没有玩儿不到的,乐玩儿不疲。但是上了小学之后,对于如何与朋友相处更加友爱,如何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摒弃他人身上的缺点,如何处理游戏中的胜利和失败等问题变得复杂了起来,作为一个比较紧张的妈妈我有时候不由自主地开始变得爱管闲事并且唠叨了,而这正是男孩儿和妈妈常有的矛盾和冲突的根源。我不想做一个恶性循环的妈妈,我想握住我们俩之间的“主动权”,那我就必须首先要尊重他、多了解他、多问问他在想什么,拿准了再发表意见。
有一天晚上睡前聊天。睡前聊天是我们的习惯,我经常问孩子的是:“孩子,想想今天这一天都有什么高兴事儿啊?”杨杨的答案也常常令我惊喜,比如成为了每周之星照片被贴在墙壁上、成为了星星少年在星星之光中被表扬了、考试得了100分、马上就要成为升旗手、美术作品得到表扬、机器人老师说他是一年级最棒的小孩、可以去参加国学麻老师的夏令营了、和校长合影还带了博士帽呢等等,但是这一次他的答案却是:“有一件好事,就是你今天训我了。”我不禁奇怪的问:“为什么妈妈训你了你还觉得是好事儿呢?”杨杨很认真地说:“因为我觉得你爱我。”在黑暗中我看不到他的表情,但是我感觉到心中一种欣慰和感动在汹涌,我知道孩子不但接受了批评而且能够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他开始学会去理解别人、从更深层次上而不是从表面上去看待一个人了。
从那以后,我对杨杨有信心了,相信自己不必事无巨细事事插手,他也能有自己的辨别力和理解力了。我想我要做的,就是给他尽量提供更广泛的识人阅世的机会,以及更多的信任、宽容和等待,多看多听多问,在适当的时候和必要的情况下,运用我一定程度上的智慧给他一些必要的点拨,就足够了。
我不是智者,所以不会替孩子去描画未来。
我也不是庸人,所以不能任由现在这个落后于世界强国、落后于人文要求、甚至落后于自己国家物质发展的中国教育(抱歉有些偏激,请各位看官多多包容,并理解忠言必须逆耳的道理)去主宰我的孩子,更不能任由社会的光怪陆离、人与人之间的是非纷杂去迷惑我的孩子。
我能做的、能做到的,就是在他拍拍翅膀去投入更广阔的世界之前,给他一个内心的根,将他每一阶段人生中的成长,都以最原始、最真实的面貌存入他内心深处,使他在将来的人生中保持清醒,彷佛是锚,牢牢定住他的价值。
世界如此复杂,一切都是变数,只有父母对孩子人生幸福的希冀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