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听一个新媒体老师讲课。她说写作是要坚持的,但是坚持又是最难的事。
那时候,新媒体刚兴起,风口浪尖,是收益的好平台。很多人打着写字变现的噱头招收学员,几节课几百块,还有些90天训练营,教你如何写作。说实在的,我认为这有点割韭菜的意思。
写作真的是靠上那几节课能写得出色的吗?当然不是。
我最初也报过一个基础班,老师的课程都是录播,群里解疑答惑的就是助教,真正的老师还不知道在哪里。课程就是公众号文的套路,如何排版,如何找观点,如何填充,学完之后,写出来的都是一个套路。
这是技巧吗?可能也算吧,至少是大家比较能够接受的模式。
也可能是我基础太差,所以学完之后,没有一点长进。
在我眼里的写作,是自己的一个爱好。我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是把心中所想所思表达出来,是一个释放的出口,而不是赚钱的方式。所以,我慢慢地对他们说的写作变现失去兴趣。
想写的时候,就写。不写的时候,也不逼迫自己写。这样才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在《广陵散》这本书里,周明跟姑父讨论学习乐器时,姑父问他,你为什么喜欢古琴?周明说,我也不知道,说不清为什么。姑父评价说,这个感觉是对的,说不清就对了。
这跟我的感受是一样的,喜欢就是喜欢,说不清楚为什么,但是你在做这件事时,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舒爽,像小草在春天要自然生长一样。
艺术是孤独的,需要一个人静下来思考。
看书和听古琴是同样的道理。书里有很多知识,边看边思考,你会看到古人的生活习惯和思想。琴音里有古色古味,你听着美妙的旋律,会静下来的享受,而懂它的人,会听到创作者所描绘的世界。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小说,也是一本关于如何坚持理想的书。
我看到一个不论出身却依然热爱生活的世界,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耳濡目染,纯真又坚定,他们为着自己的梦想,撞得头破血流,却依然一直向前。
书中周明和徐大可谈论陆老师家里的琴时说:我老师家的那张琴,宋代的,据说值一千万。但是陆老师是不可能卖那把琴,琴是他的命。
这是多么珍贵的信仰啊。这种喜爱已经超过生命的界限,是无价的信念。
讲到这里,我想起《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主角,40岁,有着稳定的工作和和谐的家庭,却一声不吭离家出走,只会寻找自己的梦想。那是一件不能不做的事情,指引着他必须那样做。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为什么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得折腾。也有很多人不能理解艺术家的生活,他们的追求是有些奇特的。正是这些外人不了解的信念,牵着他们走向人生的另一个高峰。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真的,让人觉得生活真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