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说去,还是得说到吃上。
作为一个湖南人,我对那口湖南米粉的执念,超过20年。现在父母跟着我长住上海,帮我带小孩,每年支持我回一趟老家的,嗦口粉成了最大的理由。
老家的米粉啊,不如长沙米粉窄,又比常德米粉宽,在滚开的水里上下几秒钟便熟,夹起来不涩不滑。唰——下到汤里,浇上一勺子酸菜肉末,再加上剁辣椒一把、葱花几朵,红油藏在粉里,香味早入了腹中。
一碗米粉通常是吃不饱的,所以还要加根油条,或者带个面窝,弄点烧饼、豆皮之类。印象中,湖南人的早点里,汤水不足,喝什么豆浆、绿豆沙,都是后来的事。所以,湖南人性格里最陡峭的一点,温温吞吞如汤水一般的人和事,绝对容不下。
比较了一下长沙、湘潭、常德的米粉,还是最喜欢老家的。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早餐在粉摊儿解决,左右邻居和学校同学,全坐一块儿,初步沟通一下前一天的信息,又都从这里开始新的一天。那时候,并不觉得多好吃,现在想吃上一口却是那么难得。
也没什么难的,带上小孩,回老家呗。
正因为难得吃到正宗湖南米粉,就习惯于茫茫上海寻找老乡开的米粉店。隔一断时间就到网上搜搜,肯定有新开的,必须尽快找时间过去尝尝。哪怕从城东南跑到城西北,从老家的一碗4块到这边一碗40块,都得吃到那一口。
有时候,想起儿时小伙伴,散落在天涯海角的同学、老乡,微信群上来策几句,头一句总是“最近嗦粉了冒?”不管多忙,总有人回答,“当然咯,只是不好恰。你咧?”
我当然是在找米粉店的路上。上海有没有好恰的粉店?
还是有的。徐家汇汇吃汇喝有一家,长沙人开的,炒的码子,辣椒炒肉、酸辣鸡胗、红烧排骨,粉给得多,味道也正宗。我去过多次,一次叫三碗,我和小孩分,他也爱。光启城有一家,不错吃,去得不多。普陀近铁也有一家,网红版的,粉薄了点,味道可以,汤的品质颇好,但价格是真贵,40一碗。说给幼时同学听,都说“太贵哒!家里才4 块,我要去上海开店子…”你们什么时候来?…
还有比米粉更难吃到的东西,米豆腐。
上海的湘菜馆比星星还多,但出品米豆腐这道菜的却是少得可怜。严格说来,米豆腐不是道硬菜,最多算个小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然后加碱熬制冷却,形成块状“豆腐”。比起剁椒鱼头、小炒肉、毛氏红烧肉这样的“名菜”,米豆腐太小众,知道的人都不多,何况专门去找来吃。我就是专门去找来吃的那一种人,无奈同好者太少。一次,好不容易吃到一次,第二次再去,竟然从菜单上撤掉了。果然环境严苛、口味难容。罢了,再找其他的吧。
米粉,米豆腐,都是本身无味,全靠调味的美食。环境浓时能出奇异滋味,环境淡时也可饮腹充饥,值得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