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读书笔记

之所以看《浪潮之巅》这本书,可以说是完全冲着吴军去的,吴军是将互联网引入中国的第一批人,是那种具有高科技产业研究背景的风险投资人,属于用真金白银为自己的观点下注的动手型选手。

本书主要介绍了那些全球性的、影响世界的科技公司的发展历程,诸如成立了贝尔实验室AT&T公司、领导了电子技术革命的IBM、无线通信代名词的摩托罗拉,还有许多今天依然处于时代浪潮上的微软、Google、Facebook、Apple、腾讯、阿里巴巴等等。

书名的由来,也是书中为人熟知的一句话,“虽然对于一个公司来讲,赶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证它长盛不衰;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讲,一生赶上这样的一次浪潮就足够了。对于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来讲,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

那么我们就着书的内容出发,立足于当下,从时代背景和行业方向去盲人摸象式的看看未来有哪些大潮。


时代背景: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动力的革命,机械动力(包括水能和通过蒸汽转化的热能)的使用,使得人类利用能量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蒸汽机用于瓷器制造和纺织业之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商品供大于求的情况。基本发展的范式为:现有产业+蒸汽机=新的产业。具体来说,像制瓷业、运输业、纺织业等产业虽然历史悠久,但是结合了蒸汽机之后,就以新的产业形式出现了,代表人物比如瓷器大王韦奇伍德。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动力的革命。电作为一种能源,无论是在生产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比蒸汽动力使用起来更方便、更高效。同样的发展范式:现有产业+电=新的产业。在整个19世纪,美国主要的供电公司只有两家,即通用电气和西屋电气,但是得益于电的使用的公司却有千千万。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仅包括直接从事与电相关的发明创造的爱迪生、西门子和特斯拉等人,还包括使用电改变了原有产业的杜邦(化工大王),通过电缔造了现代通信业的贝尔,通过投资创立了通用电气公司的银行家JP摩根等人。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新旧技术选择的典型案例。其实在电报和电话出现之前,专门的信件和信息传送生意就已经存在了。当时在美国,用马传递信件和商业票据的小马快递已经建立起全国性的网络了。在欧洲,德国人路透用信鸽建立了跨海的信息传递系统。但是,电话和电报的出现改变了通信产业的形态,路透看到了电报的前景,主动放弃了信鸽通信,采用了电报技术,缔造出今天世界最知名的通信社——路透社。回到今天的互联网新媒体和传统报社,相似的故事总是重复的发生。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计算机和半导体。如果说前两次的革命是能量的革命,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线应该是信息革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通信和信息技术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大部分重大的发明都和通信有关,包括计算机、半导体、卫星、互联网、移动通信、智能手机,等等。今天(2008—2017年),全世界通信产业的产值达到了4万亿美元,接近整个日本的GDP。此外,信息革命的另一大成果是破解了人类自身的信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从根本上破解了生命形成的信息。这一次的规律是:现有产业+摩尔定律=新的产业。受益群体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我们熟知的名人,直接从事计算机(包括软件和硬件)研究和制造的人士的小沃森、诺伊斯、盖茨、乔布斯、施密特等,还包括一大批使用计算机、半导体芯片以及信息技术改变了现有行业的人,比如马云、马斯克和赛蒙斯,同时也成就了JP摩根、克莱纳和瓦伦丁这样的投资人。

有幸的是,中国也赶上了这一次的革命的末班车,迎来经济的腾飞。

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智能革命。

时间上,上一次信息革命从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开始,至今已经历了70多年,此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大约都是70—90年。技术上,基于半导体材料的集成电路的性能已经接近物理的极限了。新一代理论准备上,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奠定机器学习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可以保证处理器芯片在集成度以及功耗不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前提下,就能几十倍地提高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下围棋的AlphaGo,以及进行人脸识别的智能软件等很多领域的应用也证明了它的有效性。

这一次的发展范式:现有产业+智能技术=新的产业。参照前面的经验,我们还可以了解到,这一轮工业革命中的受益人群有直接从事智能技术研究和制造的小部分以及使用智能技术改变了现有行业的大部分。

在已经开始的智能革命中,核心资源是数据。今天全球市值前五名的公司,即苹果、亚马逊、Google、微软和Facebook,是世界上掌握数据最多的公司。而在中国,最耀眼的IT明星腾讯和阿里巴巴也是如此。

还有一家值得重点关注的企业是小米。小米认识到在未来最有价值的资源是数据,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定位为制造型企业,它卖手机并非满足于挣硬件的利润,而在于获得用户并妥善运营,从每一个用户身上获得长期的收益。如此一来,原本单纯靠销售手机获得微薄利润的手机产业,在小米手里就变成了一个聚集用户、长期赚取用户价值的新产业。因此,小米是否掌握核心技术(处理器芯片和操作系统),有没有生产线,其实并不重要。靠着掌握了大量的用户数据,小米才做到了在智能家居方面让用户感觉很贴心。此处的反面教材便是格力,一直“沉迷”于核心技术,搞芯片、搞手机,却无视了通过空调、冰箱等产品占领世界上很多家庭的IT入口。


行业方向

一、寻找伟大的公司

伟大公司的特质一:世界因之而不同,对全世界而不仅仅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资不是以简单的挣钱为目的,而是看投资能否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举个栗子:仙童公司是整个半导体产业之母。微软使得计算机便宜到每个家庭都用得起。英特尔的工程师通过努力,让IT行业得以按照摩尔定律规定的速度呈指数增长。有了雅虎和Google,才让互联网能够通过广告获得收入,为所有网民免费提供服务。苹果在从2000年起的十年里(即所谓的i十年),重新定义了消费电子产品和通信产品。

伟大公司的特质二:具有超强的盈利能力,一般会以每年70亿美元的利润作为下限。也就是说,能够为全世界每个人提供一美元,这大约也是全世界GDP的万分之一。

案例:微软和苹果每年创造几百亿美元的净利润。这些钱还以某种形式又投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循环中。Google和Facebook虽然提供的是免费服务,每年的净利润也有好几百亿美元。这些企业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且通过和上下游企业的合作,让整个行业繁荣起来。

伟大公司特质三:在财务上能够回报投资人。无论是发股息或通过业绩提升股价,最后的结果会是达到一个很高的市值,通常将1000亿美元的市值作为伟大公司的门槛。

二、未来的新产业

我们虽然不知道下一个伟大的公司在哪里,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在上一个伟大公司占领的领域。寻找下一个IBM,不会是计算机硬件制造公司,而是垄断软件操作系统的微软;寻找下一个微软,不会是一家软件公司,而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巨头Google;那么下一个Google,大概率也不在搜索领域。

目前正处在以摩尔定律为核心的传统IT产业向以数据为核心的智能产业转变的新旧交替的阶段,“下一个Google”这样的新星就可能诞生于那些新行业、新领域。

1、新能源

今天的太阳能发电成本已经很低,但是,太阳能板发电的时候你可能不需要电,而在你需要用电时它却不发电。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实际上是“赔本买卖”。随着科技的发展,太阳能的发电效率会提高,也许能够盈利。但是,这个效率的提高可没有一个摩尔定律之类的规律来保证。事实上,基于硅片的太阳能发电的效率在过去8年里提高不过30%左右。全世界硅片的价格也没有下降,唯一的希望是在储能方面能够有所突破,这样白天发的电可以在晚上使用,而这又依赖于电池技术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诞生一家市值千亿美元的电池公司,比诞生一家同一规模的太阳能公司或风力发电机公司可能性更大。(隆基4千亿vs宁德1万亿)

相比太阳能和风能,核电站其实是更清洁、更便于利用的能源。由于发生了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引发了不少国家的核恐慌,核能发展的路途变得曲折而漫长。不过从长远来讲,核电的前景相当广阔,当然受益的应该是当今一些大型工业公司,而非初创公司。

2、生物和制药技术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寿命的增长,人口老龄化及保健覆盖率的提高,全球对于医药的需求,甚至可以说是依赖性也越来越大。因此,诞生一两个革命性的生物制药和医疗用品(包括治疗方法和器械)公司是非常正常的。

阻碍生物技术从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最大阻力却是来自医学界本身,包括现有的制药公司、医院,甚至包括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近乎严苛的审批制度,任何新的生物技术都无法在几年里投入临床应用,任何新兴的生物公司不可能复制Google的奇迹,在几年里一下成长起来。

3、大数据医疗和IT医疗

按照传统的研究思路,科学家们应该先研究病理,找到解决方法,然后找到相应的药物,进行各种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往往这个过程成本高周期长,在美国,任何一种新药的研制就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10亿美元的成本。采用大数据有望实现针对每一位癌症患者量身定制药物和治疗方法,成本可以从每个人10亿美元降至人均5000美元左右。另一个主要的应用在于将人类的基因图谱和各种疾病联系起来,从而找到可能致病的基因,并且设法修复。可以想象,未来在这个领域获得成功的公司,必然是一个改变世界的伟大公司。目前可能的标杆企业是圣杯公司,圣杯公司的核心技术,简单地讲就是大数据+机器智能+基因测序和分析。

大数据和IT医疗行业市场足够大,需求足够强,一定会诞生未来的苹果和Google,但是这件事做起来难度也很大,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踏踏实实做事情的精神。

4、新绿色农业

随着工业化向农业渗透,以及生物技术,主要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农业的收成成倍增加,而成本又降得非常低,使得全世界总体上由“不够吃”变成了“吃不完”。但农药和化肥等带来的污染致使全世界的人却“越吃越不健康”,因此,当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个人收入有了大幅提高后,人们又开始从“吃得饱”转而追求“吃得健康”。

农业的研究和制药业一样,周期很长。如有能在近几年内见效的技术,一定是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研究的。随着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担心,投资领域对“吃得健康”的项目会逐渐增加投入,最终会使这个行业产生质变,机会也就在其中。

5、移动互联网和IoT(万物互联)

当今的移动互联网应当算是第二代互联网,第一代是基于PC的,接下来的万物互联则是第三代互联网。在万物互联这个领域,必将诞生新一代的Google。今天全世界的电信产业(包括运营商和制造商)比互联网产业大一个数量级,一年的营业额高达4万亿美元。IoT时代到来后,按照最保守的估计,这个市场也会翻一番,这足够容纳不止一家千亿美元的公司。至于在IoT时代最重要的技术是什么,应该是新一代的处理器和操作系统。比如,当下华为的鸿蒙。

6、线上到线下(O2O)的结合

2016年以后,国内绝大多数O2O企业死掉了,泡沫的破裂,恰恰标志着中国的O2O在走向成熟。今天中国人或多或少地在生活中享受到了O2O的好处,从美团外卖到滴滴打车都是如此。这两家公司也成为了市值(估值)上百亿美元的大企业。

7、新的汽车产业

早在上世纪,电动汽车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但电动汽车的多次尝试都遭遇了失败,从根本上讲是无法解决电池能量密度低的问题。目前电池技术已逐渐攻克,新型汽车产业足够大,足够诞生千亿美元级的公司。引发汽车革命的动力来自于产业外部,主要是IT产业。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以优步和滴滴为代表的共享汽车,以及以Waymo为代表的无人驾驶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从三个维度诠释了这场革命。

8、人工智能

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智能革命,而在历次重大技术革命过程中都诞生出了伟大的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不可能产生新的伟大公司,这主要是因为在美国引领这项技术发展的是Google、微软和IBM这些大公司。但是在中国,诞生新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公司则有可能。这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中国目前大的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水平,和Google、微软、亚马逊等公司相差一个数量级,其二,中国目前的商业环境比美国好,全国上下一致要通过智能产业完成国内工业的升级换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