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有一年》的那一天,正坐在老公的车里准备参加一场专业考试,焦躁不安又看不进去书的我打开了B站,看到一个瘦瘦的女孩子在演讲,很少看漫画或者插画的我也是第一次知道有个插画师叫天然。
与其说我被她的画震撼,不如说被她性格上的某些点所吸引。
01.做自己擅长的事
天然出生在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庭,父亲是书画双绝,在她80天的时候,和她一起上镜的是来自父亲大幅的书画作品,在这种家庭长大,她很早就拿起了画笔和毛笔。
但是她很快就发现了问题。
“中国话讲‘书画一体’,我觉得比起画画,爸爸写的字更好。小时候我以为我也有这种天分,就很勤奋地练字,结果却发现爸爸的字就好像是一座跨不过去的大山。有一天我练字的时候正在精神溜号儿,在报纸上用墨汁画了一些小熊猫和小猴子。当时我觉得画得还挺不错的,就一下子有了自信,那接下来就画画吧,不要再写字了。”
看到这里我想起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我从上大学第一天起我爸就一直在给我洗脑,考本市公务员、结婚、相夫教子,这一点在我研究生毕业后第一年到达顶峰,我爸逐渐魔怔,大半夜站在阳台望着我工作方向--上海,然后遇到各种公考省考事业编,也不问我愿不愿意,对我就两句话,你来不来,不来我就不吃药,我妈刚开始被他吓得半死,一到半夜就不敢睡觉,后来是对我软磨硬泡连哄带骗带威胁让我回来考试,最后我爸闹自杀这招有点过度消费,把我妈骨子里的牛脾气彻底激发出来,一口气给我那捉襟见肘的银行卡打了一大笔钱,公开支持我在大城市出闯荡。
我想起那无数次考试,进面被干掉,不能说是因为我场场发挥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我身上很多特质并不适合公务员队伍,这一点在我后来工作的国企单位得到了证实,而没进面就被干掉,这不能说次次考试我没准备,我真的有很认真复习,记得那些冬夜,我做完的试卷摞在一起可以从地面到我的胸前,更大的原因就是我非常不擅长做行测类题目,这一点从我高中成绩单可见端倪。
我浪费了好多好时光。
父母和社会都教会我们志在必得、人定胜天,告诉我们水滴石穿、金石可镂。但是没有人教会我们放弃的智慧,勇往直前虽然可贵,但是敢于取舍也是大智慧,这一点天然在孩子的时候就明白了这个道理,而我却很久之后才明白。
02.做自己喜欢的事
《生活蒙太奇》是第一部我翻阅的她的作品。
那个时候我是一名新手妈妈,在工作和生活的天平上苦苦支撑,那些作品像一道阳光一样强行闯进我大脑,把那些负面情绪快速打包扔到九霄云外。
清华美院毕业后,天然就跑到韩国的一家游戏公司当了一名游戏设计师,有一次公司要做一个汇报,她终于不得不开始检视工作这两年画的画。
失望至极。
没有一副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
于是,辞职,留学,很快迎来了转机。
“当我去参观马里兰艺术大学的时候,在学校旁边的一家画材店,买了一套丙烯马克笔,这是我以前没有用过的画材,还买了一个豆绿色的小本子。”
她用新买的画材在这本超贵的本子上花了第一幅画,感觉状态棒极了。
“画完之后我用手摸了摸我新买的这个材料,非常平整,而且这一整页都铺满的感觉,非常美妙。 然后突然间我就冒出了一个想法:我从小到大画了好多速写,可是我却从来没有干过一件事情,就是把一个速写本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每一页都画满。我在想如果把这一本都画满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一定成就感非常高吧。”
于是天然就从2018年1月1日一直到2018年12月31日,每一天都坚持画一个对页。
这便有了这本《有一年》。
我特别喜欢看《有一年》与《生活蒙太奇》里天然写的前言与后记,为了完成自己的这个约定,为了每天早上要五点起床能不管不顾的画上三小时,她甚至戒掉了熬夜,每晚二十二点准时睡觉;为了不影响进度,即使有其他事情耽搁,也必然会提前画完相当数量的作品;春运的时候她在画画,旅游的时候她在画画,拥挤的北京公交通勤过程她在画画,漫无目的的走在国外街头她在画画。
我特别理解她成书后的那份平静,我想起来今年年初自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12篇高质量的书评,过程当然艰辛,但是当完成后,我忽然发现,完成目标的喜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热烈,我想要的东西,我想成为的人,已经在过程中通通得到。
有的时候,结果真的没这么重要,尤其是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时候。
03.在阳光中画画的女孩子
天然的作品充满了阳光的质感,或者说是阳光的味道。
寂静的图书馆、只有猫咪的咖啡厅、有积水的斑马线、沉静的绿植,没有大场面,全是生活中俗的不能再俗的场景,那些场面是我们忽略的每一个瞬间,每一幅画都能让人感受到色彩的魔力,能让人感受到市井的温馨,莫名的给人一种阳光般的温暖。
这让我想起了今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事。
冬天,万物凋零,我望着城市光秃秃的树干陷入悲春伤秋,脚踩着满地的银杏叶哀叹:“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老公挠挠头,一时间没搞清楚我背的谁的词,也没搞清楚雨送的那朵花和脚下的落叶有什么关系,指着光秃秃的树干一脸匪夷所思:“这景不挺好看的,你看着树干,长得多结实。”
聊天到此为止,文科女和工科男永远在诗词和美景上达不成和解。
或者说,一个乐观的人和一个悲观的人看到同一种景色所思所想永远也不可能理解万岁。
而从这些光秃秃的树干上看到生命力的是天然,她惊叹着树干拼命向天空生长的力量,感叹道。
树干,是树的骨。
所以她的画里的树干才这么有张力,每一根都骄傲的立在并不是这么灿烂的穹庐下。
我想这就是她,生活是她的宝库,每个作画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歌颂。
在环球人物新媒体接受采访时她说:“我喜欢描绘的画面,都是在阳光下的日子。”
愿大家有用一双看到阳光的眼睛,尽情享受生命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