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写影评,不是解读得很深入,只是忍不住想写一写,记录下的是,看完电影《神奇队长》后的一点感悟。
插话
2016年,我把年度推荐电影给了《垫底辣妹》,这部电影很鸡汤,但是很触动我,故事里有方法论,有意志力,有好心态,有人性,有艰难,有温情,最重要的是——突破自我,老师虽然给了路径,女主角其实是从0到1的过程,她并没有想的走捷径,而是尽最大努力,不断践行,争取突破自己,同时让时间成为了她的朋友,如果不是电影效果要有好结果,真实的人这样的去努力,也会收获更多的惊喜。
听上这个故事去还是有点鸡汤过剩,不过,我还是很喜欢,有时我也需要鸡汤来鼓励下自己前行。最后,也推荐给所有人。
开始正题吧。
看完电影《神奇队长》
网上有这样的解读,这就是个烂故事,就是一个神经病的老爸带了一群神经病的孩子去抢一个得了神经病结果还自杀了的母亲的故事,有什么好看的,让我看还不如杀了我算了,免得得神经病。
其实,这种想法也比很多随大流的人,想得清楚,至少他是在看过电影后,对电影的基本故事结构有了一个自我的判断,然而,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好和不好?就像不知道为什么股票会涨还是跌,是一个道理。别人推荐看,然后就看了,大家都说好看,我就去看了。大家都说好,我看过了,也感觉好看而已,也不知道为什么好看?为什么不好看?最后,只是把看过的电影当做谈资使用罢了,然后也谈不出个所以然。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好的,有这么三点:
一,父亲和孩子规律作息,按时清晨早起,坐享与晨间锻炼。
二:培养孩子的兴趣,读书算一个,光读还不行,必须要说出自己的思考(中间有个情节是老爸逼问二女儿读了《洛丽塔》的真实想法。)
三:只用丛林生存模式不用游乐场模式(就是父亲一家来到他们的姨妈家,姨妈和姨夫总是说孩子还太小,不敢说出真相),既需要合作又需要独立。(攀岩与狩猎,可能显示中很难做到,但是这种)
只是,为了剧情需要,编剧们刻意的让父亲的教育方式极端了一点,准确的说,应该是理想化了一点,但是瑕不掩瑜,就算孩子们看上去个个像怪物,但我们的社会何尝不是残酷得像原始森林,难道这个森林就没有把人都变了成怪物吗?我想或者更胜吧。话说回来,电影中的孩子经过刻意训练后,被开启了真正的心智,后续的与人打交道必然也会是如鱼得水,因为,他们会不断的自我思考和自我修正。
最后一幕,让我的感触很深,父亲看着孩子们自己在吃早餐,且在做自己的事情,没有对话,整个场景就这么持续了3分钟。我差点看哭,这是多少父母梦寐以求的状态啊!孩子和父母既是独立的存在,又是相互依偎的存在!能达到这种默契,其实,需要太多地刻意训练了,一旦达成,后续并不是一两次的外在争吵就能拆散的(儿子和父亲的争论,孩子还学会了原谅自己的父亲,不仅完成自我成长,还帮助父亲完成转变,我说,太牛了,不要错误的以为我们当父母的,就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其实孩子什么都懂,只是我们大人并没有在成长)。
如果我们看完电影引发不了思考,是正常的,因为电影本来设计来就是让我们休息的,这也是让人觉得看电影是放松的过程,只有很少的人会在看完以后会去思考。因为我们平时就不愿多去思考,不去积累,所以,想一下写出高质量的影评,就觉得很困难。
不管是分析电影的结构,还是分析电影的剧本,少数的思考派在行动,行动中逐渐抽丝剥茧,找到真相和本质,然后,触发自己的思考,进而践行,或发展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论,应用到生活中,或找到现在自己想法中的漏洞,修补起来。
看吧,一部电影,也是可以有很多践行的,只是,我们想不想去应用它,还是说,我们只是把它当做消遣的食物。
最后,高质量的影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想象不出来,我只有继续学习......
版权声明:
本文在微信公众号首发:
说言风语(bise-talk)
本文无需授权即可转载。
本文所有图片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