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不是读得越多越好呢?
很多人觉得答案是yes,我以前也觉得是这样的,但是听了学长的课程,我改变了这个想法!
读书有时候不是越多越好的,有时候读得太多反而成为了一个书呆子,遇事不知变通,遇道不会转弯。
同时每天花在书籍上的时间太多了,也不太好,因为当你沉浸在书堆里的时候,你就减少了社交和实践的时间;很多人觉得读书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拿读书的借口逃避社交,避免了与外界联系!这也是一种不健康的读书方式。
为了读书而读书也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书籍仅仅是我们获取信息的工具,或者仅是一个方式。我们从书本阅读信息,这才是我们读书的目的。
如果为了读书而读书,觉得不读书就是在浪费时间,在浪费生命,一不读书就十分焦虑,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病态式”阅读。
为什么不是读书越多越好呢?
根据二八法则,在很好很好的书籍中,也并不是全部的内容都是精华,一本书中只有20%是对我们有帮助值得我们获取的。那也就是说一本书中有80%的内容对我们来说没有任何帮助和值得借鉴之处,读越多的书,就会读到越多对我们没有帮助的内容。也就是浪费越多的时间在无用的信息面前。
知识分子和知道分子的区别。知道分子就是觉得读得越多,那么就知道得阅读,博览群书,所以博采众长。那再深一步,你知道越多有什么用处,你会变成某个领域的大家吗?答案是很可能不会。知识分子是阅读了一些书籍,可以从书中领悟一些技巧,获取了一定的知识,并懂得运用知识的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很多信息,我们在网上一搜便能知道,而且很齐全,在也不需要死记硬背书中的信息了,我们需要的是懂得搜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人,需要拥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人。
读书不止于读书。
我们读书时要学会运用书中的知识转化成为我们的智慧,将书中作者讲述的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时利用书本信息增进我们的知识储备量,扩宽我们眼界,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书籍并不是读得越多越好,但是难道我们就不需要再提倡读书了吗?不是的,我们更需要倡导大家读书,只是读书需要的是讲究方式方法,下面就给大家举例一些技巧。
先给大家举例几个低效率的阅读习惯,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1.从头到尾看一完一本书。(参照前面)
2.读书没有目的性,看书只是为了消遣
3.边看书边玩手机,读书时没有集中注意力
4.只读简单易懂的书籍,比如畅销书等
5.被动式阅读,不思考,被作者牵着走
6.没有写作思维,不懂得联想和散发思维
7.读书不做笔记
高效率的阅读习惯,你值得拥有。
1.读书五分钟,思考两小时(多花时间去思考,而不是多读书)——思考比读书更重要
2.读书做笔记(不限于摘抄)
3.关键词法(将书籍读薄)
4.做思维导图(先看一两遍,然后合书不看,在纸上写出印象中的观点,借着引申自己的想法扩展)
5.多元读书法(不限于一个领域的书籍)
6.重复阅读法
①速读(粗略看过一遍)
②细读+思考
③研读(背景、作者、相关资料补充)
前段时间我限定自己重头到尾看完一本书,然后才允许自己看下一本书的,当我看不完这本书时,焦虑感就涌上心头,一旦犯焦虑了,看书的效率就大大降低。
当我不在必须重头看到尾的时候,我的时间立马就充裕了起来,而且过程中我思考的时间就超多了,所以看书的方法很重要。
很多固有的习惯也在降低我们阅读的效率,比如你买了一本书觉得不从头到尾看过一遍,就感觉自己吃亏了,其实书籍真的只是一个工具,我们用它来解决问题那么它就对我们有用,书中只有一两个观点我们可以用得上的,那这本书对我们来说也就只有这个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