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缝很宽,时间太瘦,悄悄从指缝间溜走,一眨眼,梓门桥镇书协为期一周的书法培训结束了。
在我们梓门桥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镇书协从成立至今,每年都举办了书法培训班。今年是第四届,我也有幸参加。
等着这天快点到来,我可以说是翘首以盼,从七月份知道这个消息,我就在默默的等着盼着,终于,时间老人把日历纸撕到了8月18日,一大早,我就打点好要带的笔墨纸砚,老公看见了就笑我会不会走火入魔,我“嫣然一笑”作答,他无可奈何摇头走开。
也是,会不会太早了?还是先打个电话问问彭以文会长吧。一查,我并没有他的电话,无奈只能在微信上留言,会长回复已到达,于是,我骑上电动车出发了。
不一会儿就到了,参加培训的人员也陆陆续续到齐。
培训开始,首先,彭以文会长作简短的发言,就这次培训的目的以及授课老师作了介绍。
第一天的课是彭幻如老师执教,他专注书法数年,在这块已是如鱼得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品也在省市斩获过不少奖项。他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倾囊相授,从结字要明朗到字的组合方式以及结字的秘诀、字的收放等书写要点都有条不紊细细道来。
我作为一个初学者,那些知识要点听起来似懂非懂,要一下子融会贯通于自己的笔尖更是谈何容易。不过,还是给我指明了方向,习字的时候,按老师说的去练习,肯定会事半功倍。他讲书法结构的处理技巧得当的话,字形的美感就会大大提高,不过所有这些都要注意字根要正,才能符合审美观。
幻如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可谓字字珠玑,他是结合板书例字示范,直观明朗,容易接受。
下午,是我们的练习时间。他又不厌其烦穿梭于我们中间,及时指点迷津。
第二天是年轻有为的胡瞭远老师讲课。在这个协会里,他是最年轻的,但是他对书法独具慧根,各种字体都是信手拈来,这天,他讲课概括的十二字箴言犹在耳边:使转、纵横、情性、形质、静躁、阴阳。当然这些于我就是“半夜吃风糕是个粉粉味”,只能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消化,变为己有。
同样,下午还是我们的练习时间。胡老师曾几次提醒我注意握笔姿势,回想起在双峰书画院,黄老师也总是喊我把笔立起来写,如今还是这样,积习难改呀。
黄藩国老师因去长沙耽误了一些行程,因此他的课安排在最后,他把大家在这个星期的作品进行点评。黄老师从一点一横一撇一捺入手,包括字的挂架,一一点评,孰优孰劣,大家都清楚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就知道怎样扬长避短。
听老师点评是另一种学习方式,更是思考的过程,观看并聆听老师的讲解,能让我们在发现自己的不足中获得成长。
轮到我的作品出场了,作为他的学生,他很了解我的功底,觉得我可以说是零基础练赵孟頫的帖,有这个样子算是难得了,只是还不熟悉,不能随心所欲驾驭文字,不知道布局,所以还得刻苦练习。
我们的作品都点评完毕,黄老师拿出自己的作品让我们观摩,他说写的是魏碑,融入了自己的一些技巧,我们都不约而同挤到跟前欣赏,他让造诣较好的胡瞭远帮他点评。高手切磋,我们自然不会错过,大家都竖起耳朵睁大眼睛看着两个高手博弈,这时,还有几个练过魏碑的老师更是凑到一块了,别看都是一大把年纪的人,学习的劲头可丝毫不亚于年轻人。
这个星期的培训,有两个让我特别感动的人,一个年愈七旬的彭海明老师,他笔耕不辍,孜孜不倦,七十多岁的老人,学习的劲头超过我们,让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一个张作初老师,应该也是六十好几了,也还是那么勤奋,天天走路来学习,他的字也是相当不错。
这个星期的培训,得到老师们的指导,书友们的帮助,我的收获最是丰硕。写作品,画格子是一件让我头痛的事,几次三番都幸亏热心的彭海明老师和宋国良老师帮忙。
兰亭虽远终须到,莫向行人问路程。勤能补拙,这将是我的座右铭。我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