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让传统行业的企业们,也耐不住性子了,有些业务被冲击了,就是影响较小的企业,也开始未雨绸缪,想想自己,如何保住未来的行业市场份额,至少不死的很难看,更好的,可以乘机,提高自己的行业排名。
互联网+的确会改变行业的排名,甚至让一些,哗啦啦的变成0.
现在以一个3-18岁孩子的艺术兴趣班为例,看看互联网+,到底+的是什么?
举个栗子:某兴趣班运营已经7-8年,有一定的稳定客户群,有一对一的钢琴产品,有一对15的舞蹈两个产品,先看两个产品的情况。
一对一的钢琴产品:有一个钢琴老师,有一个学生,有一对一的课程,比如某一对,周四下午:3点45-4点半。
一对15的舞蹈产品:有一个舞蹈老师,15个孩子,每周六:10点-12点
按照普通的思路应该怎么互联网+呢?
1、首先把老师、学生的个人信息以及产品信息从纸质的笔记本上,从电脑的本地,搬到产品上。
2、把支付从线下搬到线上。
没有认真做过用户、需求,场景分析,生搬硬套的搬到网上,就是“领养型”,用户也觉得不好用,很多人可能继续走会线下模式。
这个就是互联网+了吗?当然不是,那怎么才是互联网+呢?
首先:互联网+要做到60分,
服务好现有的客户,比如老师和学生,家长,通过线下手工模式转入线上,从沟通,确认课时间,到作业,到支付等等,提高效率,同时利用线上的功能做好过程记录以及可生成报告。
其次:60-80分,
通过内容和更好的服务,留住老用户,提高复购率,比如弹钢琴的也报了舞蹈,跳舞的也去这里弹钢琴。同时通过老客户,转化一部分新客户。
最后:80-100分
通过短期的销售,中期的运营和长期的产品核心竞争,不断的在一个市场,一个有效的市场提高渗透率,做到第一,形成一个市场的垄断地位。
有效的市场满足四个条件(摘自李叫兽文章):1、有一批真正的客户,2、客户普通的存在一些需求,3、有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需求,4、购买时用户之间会互相参考。
一个产品真正的威力在于,设计成用户购买时,会互相参考别的用户的意见,同时会产生意见领袖角色。兴趣班的特点就是意见领袖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要做到60+,迫不得已的需要一个非常懂业务,有很深刻线下行业经验的人作为业务型产品经理,结合一个运营过成功互联网产品的团队,即可达到目标。
由于这个产品的用户是C端,因此,单纯的以兴趣班老板或者资深的员工高度概率一下需求,就外包给一个软件公司,花2万块钱做一个所谓的App或者公众号,
然而基本上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传统行业让线下用户搬到线上是如此的困难。手机屏幕真的很小,小的装不下用户不喜欢的任何东西。手机屏幕又真的很大,大到可以吸引用户不吃饭不睡觉目不斜视。为什么这样做出来的产品,用户不喜欢呢?
这里面有一个奇葩的原因,就是,产品是做给用户用的,但是没有人为用户考虑过。
兴趣班的老板把需求高度概率一下,这其实是一个视角转化问题,他充当了“业务型产品经理”,但是实际上他并没有从用户的视角看过去,没有老板能有空去死磕用户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的整个过程的各种需求细节问题。而这个产品的实现型产品经理,由于也行业缺乏深度的理解,就是别人20年的行业经验,对行业的深度理解,作为小白的他两个小时听完,就设计一个原型,画一个流程图,给技术开发了。这里面的“gap”在,老司机介绍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自觉的把那些阳光,空气,水的跟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忽略了。而小白却不能自行脑补。
至于到底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估计也没有人分析的到,原来问题出在这个“gap”里面,导致传统行业在互联网+的过程中,几乎白忙了一场,浪费的不是钱,是机会成本,本来该有的一次存活机会,给折腾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