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因一些事务去了外地,预定了一间还算不错的酒店住下,一同行走的还有我的母亲。
我母亲不常去其他城市居住生活。刷开房门后,她对里边的陈设和服务一直赞不绝口,就是有点心疼房费。
随后几天不凑巧的是,卫生间的水管似乎出了故障,导致她这几晚都没有睡好,我则因为有疲劳感睡得香,不曾有所感知。直到最后一天屋顶都开始沁水了,才给酒店前台拨通电话找人维修。店家也不好意思,答应我们明儿的早餐可以免费享用。
母亲听了这话直乐,不仅忘却了先前的烦恼,还感觉占了点"便宜"。
刚开始我也觉得挺好,毕竟服务态度不错嘛。但是随后一想不太对劲,妈妈这么多天没有休息好,我们其实是损失更大的,差点被占便宜的心理蒙蔽了。
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一开始母亲还嫌房价太贵,后来只是免去一顿早餐的钱,怎么就轻易买了人家的账呢。
对于消费者,并不是简单喜欢便宜的产品。
确切地说,是要对"我"便宜,对"你"却不便宜。这免费的早餐是我们独享的,其他的住客还得付原价,所以我们觉得开心。
在购物消费的时候,大家会有意无意地贪图"便宜",实际上是在渴望一种特权,专门来满足"我"的需求的。
便宜与否,是要比较后才知道的。
当所有人都面临便宜的价格,你还会有舒服的感觉吗?比如说,一家超市周年庆全场八折优惠,产品也许会卖出去不少,但商家的利润还是会有瓶颈的。
如果换个方式,不用庆祝打折。照现在时髦的方法,让顾客扫微信或者加个关注后,再给予相应的折扣。统计结果显示,这么做后产品的确卖得更好。
这两个方式区别在哪里呢?
后者是让顾客付出一点"劳动"后,再给予相应的"报酬",它是针对个人的。背后心理玄妙的地方在于一种暗示: 只对你一个人便宜的,别人还得照原价,所以你有机会享有特权。
如果诉求本质的话,贪图便宜是在维护"自恋",因为我的选择看起来比别人更聪明。(自恋,是武志红提出的心理学概念,意思是我是好的、我是对的)
这种营销思路背后的逻辑,和另一个现象"责任分散效应"很类似。比如,公共场合遇到危险的时候需要求助,求助一群人远远不如求助一个人有用,因为一群人的责任是呈现分散状态的。
销售产品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求助"呢?
针对个人开出有利条件,由于消费者有自恋的需求,答应求助的概率就会高很多。
那么下次买单前,记得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