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养育行为的根源通常可以被粗略划分为四种:所见所闻、所信奉、所感、所惧。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影响了我们与孩子的互动方式。
常常会有家长惊讶地发现,自己对孩子说出的某一句话竟然与自己父母当年曾经对自己说过的话,包括说话的语气,一模一样,而被吓一跳。我们从养育自己的人身上学会了如何养育孩子,无意识地习得了某些具体规则,甚至是具体的表达方式。我们重复这种养育模式的老路,从不质疑它是否有道理。对于许多家长来说,选择不同的养育模式难上加难,尤其是与公婆或者岳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新手父母。
我们如何看待孩子也决定了我们会采用何种养育方式。对孩子抱有“性本恶”的看法,会导致无法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将惩罚式教育变得泛滥。传统的、以控制为导向的方法是无法提供孩子所需要的那种积极的、充满尊重的成年人的指导。
如果我们不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是如何构成我们的内心世界,那么讨论是什么阻碍我们成为更好的家长是毫无意义的。人们的基本养育方式深深植根于很久以前的个人经历。儿童时仅被有条件认可的人会有条件地认可他人,包括自己的孩子。
由于害怕自己的养育模式存在缺陷,对于“不胜任”的恐惧感会转变成需要控制他人来相信自己永远能够控制局面。在公共场合下,我们最容易诉诸强迫手段。最难的是让所有家长都放松心情,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步调去成长。
洞察力是做出改变的第一步。作为家长时刻需要自省:我刚才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是否可能与我的需要、我的恐惧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而无关他们的真正兴趣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