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活动给我带来了不小的震撼,期望的敬老院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年公寓,这之后我有心留意,发现这种老年公寓似乎在学校周边并不罕见,也许是南方情况稍好,也许是我从未注意,我确实没在南方见过类似的公寓。
这家老年公寓的条件根本称不上好,甚至进门第一间房子因为暖气片上铺了被子还有一股淡淡的尿骚味,老人的房间有大有小,但布置都很简陋,一张床一张桌而已。因为担心老人间起争执,老人被禁止互相串房聊天,即使只有一墙之隔。老人只能靠听收音机和发呆来消磨时间,要是没有收音机或收音机坏了,就只剩下发呆了。
也许是许久没有见到小孩(在老人眼里),老人对我们的到来显得很高兴。我们陪老人聊天,帮老人修好了她的收音机。老人言语间都是没有儿子的遗憾和对小孩的喜爱。慢慢的我们了解到老人其实有一个女儿,但因为在女儿家不受待见,老人虽然嘴上不说,心里都清楚,不愿待在家里受气,就干脆搬进了老年公寓。另一个老奶奶有儿子,结果不受儿媳的待见,也搬了进来。老人们的子女三四天来一次,孙辈们都不愿来,老人就很少看到小孩,可能这也是老人看到我们很高兴的原因。
我是第一次知道原来这种处境的老人是如此常见,确实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说子女们是因为德育的缺失,可孙辈们从小接受的就是这种教育,现实却还是让人如此寒心。我可以理解代沟的存在,但代沟绝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沟通的理由。父母养育之恩,不应得到如此的“回报”。我们的教育做到了让人明是非,知荣辱,却没能落实到行动上。这更加体现了思修实践活动的意义。这种实践教育正是我们教育中缺失的。
敬老院不应该只关注老人的身体,而忽视了老人的心理。老人最爱的事就是在太阳下唠嗑,我们不能只为了便于管理就剥夺老人们这为数不多的快乐。敬老院里的老人们整天发呆很不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很容易发展成抑郁症。即使是一个成年人,整天呆在一个逼仄的房间,除了发呆什么也不能干,也会受不了。心理和身体绝不是独立的两部分,相反,它们联系紧密。老人的心理状态肯定会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那位老人谈话中就多次提到再随便混两年火化得了。这种消极的想法怎么能称之为健康?
中国即将步入老年化社会,老年人处境改善的问题也该提上日程。针对老年人的社会设施如公共场合的无障碍化,更多敬老院、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的修建,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要考虑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更何况我们也逃不过自然规律,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希望我们的后辈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应该怎么对待我们的祖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