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的秋天,不到7岁的她进入小学,在一年级结束时由于成绩突出,便决定跳级直接读三年级,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自学完了二年纪的课程,这一举动使得女孩的名字在当年的小城里红极一时。后来到四五年级,傲人的成绩让她依然想要跳级,但当时她的身型过于瘦弱矮小便打消了这个念头。等她步入初中,成绩依旧处于学校前列,由于刚入学便在语文科目屡次拿最高分,获得了一个名扬整个学校的称号“语文大师”。中考那年13岁的她发挥正常,考入了当地的重点高中,却没想到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的发生,让她只得前往北京发展,永久地告别了上一座城市,那个尘封的录取通知书也永远地停留在那个城市的一个角落里……
初三那年,由于完全支离破碎的家庭关系和复杂难解的纠纷,她的妈妈决定送她去国外,边打工边供她在国外读书,远离这一切纷繁嘈杂的琐事和黯淡无光的生活。却没想到办理签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过程中遇到了想要利用她们并骗取钱财的小人,所幸在最后关头及时发现并收手,才避免了这个损失,随即她们不得不放弃了出国的念想。可不幸的是,办理签证这个过程中需要某个人到场签字,她们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找到那个人,却万万没想到这一举动便是又一个深渊……
她们原本一生不想惊动那个人,也不想和这个人有一丝的瓜葛,她们深知保持遥远的距离是唯一也是最好的选择。可惜这一举动的发生,她们所有的生活场景,住址,活动区域,都让那个人给了如指掌。再一次引发了她们不想看到的一幕,那个人深入骨髓的残暴和变态程度让她们脊背发冷。毫不夸张的说,如果她们不远离,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她们迫不得已选择来到北京这座大城市发展,并且至今也没有向任何与那个人有关联的人透露行踪……
13岁的她来到北京,决定在北京读高中,但是她们发现当时的政策是外地人虽然可以在北京就读,但是必须回到原籍参加高考。谁都知道北京题和其他人口大省的题的难度区别,如果是这样的话,好像真没办法读高中了。这让她们犯了难,却也没考虑太多,反正,未来只能在北京了。随即她们便上网查找了一些资料,看到一所大专学院,那看起来“充满希望”和“前途光明”的介绍,让她们很快就决定了,选择了看起来好就业的高级护理专业,毕业给分配在北京三甲医院实习工作,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多么好的选择啊,年轻的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正在发生改变……
年轻天真的她并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受到了多大的影响,还曾暗自窃喜过不用上高中了,不用受那份累了。入学第一年她发现,原来,来这里的都是连高中都没有考上的人,或者上了高中但是高考连三本分数线都没有达到的人。这让她的内心有种难以言说的感觉,是后悔,不甘,还是孤独和悲伤?她还年轻,她有些说不清楚,她只是感到不舒服,因为她不属于这里,但她并没有深刻地意识到一些重要的东西,比如,她的青春,在消耗,她的前途,已被改写。周围的环境甚至驱使她试图去适应那种懒散轻松的环境。但是她在内心深处从未想过要混日子,也从没想过为了要和谁合群就不学无术,浑浑噩噩,她的上进心还在。
大专第一年期末的时候,她也曾认真地想过回到上一座城市重新读高中参加高考,可是想起那个人的存在,连自身安全都难以保证,学业又算得了什么呢?想到她的母亲十多年来的含辛茹苦,早点工作又怎能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呢?而且想到北京这座城市,她总是觉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和魔力。她认为在这里可以体验最鲜活立体的人生,不管充满欢笑还是饱含泪水都是这座城精彩的写照。14岁的她有一份与生俱来的自信,仿佛在北京,白手真的可以起家。
“她创造人生的规则”
她从第一年的第二学期开始便开始频繁外出做兼职,从最初的发传单80元一天,做西餐厅宴会小时工15元一小时,超市促销员130元一天;再到后面做展会协助,活动礼仪,车展模特,直到后来做带队和经纪人,最高日收入过万元。于是女孩从大专的第二年便实现经济独立,独自付清了学校在入学时并没提及但却在第二年和第三年要求的不合理的学费以及毕业前夕的到三甲医院实习的大额费用,并独立撑起了在医院实习完全没有收入的2016年。她靠自己赚取了所有其他的日常开支,在校期间还通过自己的努力承包了所有学期颁发的奖学金。
从那年以后,她便一直自食其力,再没有任何人的经济支持,之后还用手头的资源做带队,为节目组输送观众和群演,做模特经纪人,赚取可观的佣金和提成,为自己未来深造的费用打下了基础。她已经记不清熬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穿着高跟鞋迎接刺骨的凌晨和寒夜,仿佛那段日子是在用命来换钱,所有受的苦遭的罪都是自己独自消化。
有一次做群演经纪人,在节目组演播厅的观众席和那些群演们坐在一起,眼睛突然巨痛泪流不止,她连忙叮嘱合伙人照看好现场情况,便自己打车去了医院,大夫告诉她如果不想失明今后就不要再戴隐形眼镜,从那开始她没戴过一次,也扔掉了高跟鞋。她说如今她的颈椎和背部的劳损和疼痛和那段时间劳累过度也有一定关系。
任凭身边充斥着边花着父母钱边混着日子的人,她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就算在锦衣玉食的孩子的世界里看起来丝毫没有意义,就算她耗费了青春和时间,就算她的人生只是一场赤裸裸的失去,那又如何呢?她选择主动接受的来自生活的磨砺,那是一种别人无法体验的别样的精彩和塑造。
“她创造成功的规则”
2017年,在北京的某一家三甲医院实习期结束,20个人中留下了5个人,她是其中一个。当时儿科的一个主任护师曾问她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吗,就是前两三年都需要在不同的科室轮转,三年后再定到儿科。而且非北京户口属于合同工,工资很低。她当时内心的答案是改行和继续深造,原因就是这不是她喜欢从事的事业而且以她当时的存款也不需要那一点微薄的工资。身边的人都用一种迷惑不解的眼光看着她,在大多数人看来,能留在三甲医院工作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而且这是个稳定的铁饭碗,对女孩来说就是最好的选择,可只有她自己清楚知道她不会在这个行业长期发展,那为什么要等到做了几年后一切都稳定,年龄也大了,再想放弃都身不由己的时候在纠结中挣扎呢?实习结束就是说再见最好的时候。现在看来,如果不是当年的自食其力和经济独立,她绝不可能有对一份摆在面前的“好”工作说不的底气。
从医院实习结束后,她和朋友搭伙继续做了一段时间带队工作,如果说之前是为了赚钱,那么是时候考虑一下长久的事业规划了。在一次展览会上,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个做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从业者,聊的很投机,那位朋友说她适合做产品经理,于是她开始做大量的搜索和自学各种相关知识,加上和朋友不断交流,之后便进入一家小型外包公司,一开始从项目经理+文员做起,后面身兼多职,包括UI设计,不到半年便独立负责项目,负责产品设计和甲方联络对接一系列事务。
17年年末的时候,她参加了成人高考,她不想放弃学业,也知道自己有继续深造的能力。但深处迷茫的她并不知道选什么专业适合她,周围也没有人有任何的指点,但是她心中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说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写出没有语法错误且有文采的英语文章,但是她的起步很晚,从初一开始才知道英语有26个字母。不过,她刚开始学就学的不错,她能感觉到自己在外语方面有一点天赋的成分,可惜后来人生蹉跎,但她一直不甘心,因为她自己知道她是可以把英语学到很高水平的。于是并没打算把英语当成一个专业来学的她,为了能有一个专业的地方提升外语,她选择报考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
入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以后,她除了工作就是去上夜课上周末课,没有任何娱乐时间,她追求的是工作学习两不误的境界,可其中的辛苦和崩溃,这个中滋味恐怕只有她自己清楚。这期间,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她还报了一个成人的钢琴培训班,弥补小时候只学了不到1个月家中便无法支持继续学下去的遗憾,还给自己买了人生的第一架电钢琴,她说每当听到悠扬的琴声响起,都能感受到生命中弥足珍贵的幸福。
一晃快三年过去,她顺利通过论文答辩,也马上在下个月拿到毕业证和本科学位证书。她从一入学决心要“学”英语学的很好,到现在她明白,在外语学习方面,“学”只是一方面,“用”才是最关键的。也明白了外语学习永远不可能一劳永逸,更不可能一次学习,终生有效。每一天都要训练,都要应用。想必这也是人生的意义吧,成功不是今天的稳定安然,也不是今天的名车豪宅,而是一直走下去的毅力和持续向上的力量,是失败一千次后的不气馁。不能持续发展的成功不叫成功。
19年年末时,她从某外包公司离职,她已然看到这份工作在这家公司的本质,就是安抚好甲方,尽快交付,要求速度却忽略质量。当一份工作只能为你积累“工作年限”,不能为你积累实实在在的工作经验时,就是时候离开了。其实她早有跳槽的打算只是考虑到自己的学历在这个职位的求职市场上不占优势,就一拖再拖了。她面试了十几家,有大公司也有小公司。考虑到周围人对“99年出生”的看法和偏见,她把简历上的年龄改成了94年,准备面试通过后再解释清楚。最后她通过了四家公司的面试,印象最深的是一家规模中等但背景强大的教育公司,一共两轮面试,第一轮是一个海外留学过的运营总监,前半段面试用中文,后半段全程英语对话,对于她标准流利的发音和语调,对方颇感意外,问她是否在国外生活过,她说没出过国。是啊,在国内学习的机会都是靠自己一手创造的,更别说出国,哪有人支持她呢?第二轮面试是和未来的直属上司,产品总监。对方对她也比较满意,还说好了让她负责与老外的所有沟通对接工作,薪资也谈妥了,最后她坦白她的真实年龄和学历后,总监也表示学历只是一部分,他更看重工作能力,让她递交资料并入职就可以了。他还特意和人事打好了招呼表示他需要她这个员工,别的不用管了。没想到的是,人事在得知她即将入职后,进行大量详细的背调,同时也对她的年龄十分疑惑,还询问过她怎么是99年的?不知是出于过于认真负责还是嫉妒心理,HR小姑娘把她身份证上的年龄和学历的真实情况自作主张地汇报给了总CEO,于是CEO在没见过这个准员工本人的情况下直接以1.年龄太小 2.简历学历与真实不符 为由拒绝了她的入职。她说,她周围都是因为年龄太大被拒绝,她是因为太年轻,挺有意思。由于人事在最后关头才通知她不能入职,她此时已把其他三家公司都予以拒绝,所幸其中一家公司在得知她入职不顺利后再次邀请她去到他们那里工作,这才没有损失太多。这一波三至的面试,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也很难不让她重新思考一下这条职业道路,以她的英语能力,随随便便找一个英语老师的工作也能月薪15K以上,非常轻松,而且擅长。做产品经理被人挑来挑去,工作任务也重,图什么呢?也不是没有能力,面试两三轮都能够通过就足以证明工作能力,而且像她这样的经历也算万里挑一,没有统招的学历只是因为家庭变故,并不是因为成绩不好考不上,这一点,她清楚地知道,所以从来不会让外界这些无谓的规则影响对自己真实能力的评判。
回想这一路走来,从一开始14岁的时候为了能打工赚钱把身份证复印件改成96年,到后面自己做带队,再到后来做产品经理,跟好多不熟的人她都告诉他们她是94年的,身边也从来没有同龄人,比她大四五岁算是很年轻的了。她很少说出自己的真实年龄,因为几年以来只要她一说出口,身边充斥最多的声音都是“你真是99年的?真的假的?不敢相信” “你为什么是99年的?” “99年?这么小?我的妈呀” “99年?这么小就不上学了?” “你99年的怎么这么早就出来了?”“天啊,你怎么(能)是99年的呢?” 她说,最后这句话应该是她听到最多的了,还有很多版本,在此仅列举几种常见的问法。有些人甚至带着一种质问的口吻,问的她时常一楞一愣的,她只好说一句,我上学早。
因为学业的一大遗憾,她无处诉说,一度焦虑抑郁成疾,甚至有段时间经常无缘由的哭泣,好在通过和自己的谈心调整了过来。她说她一直记得一句给她留下印象很深的话,那是源于一次和一个连环创业者也是现在某公司ceo坐在一块聊天,在她分享了她的经历后,对方问她现在是不是特别后悔,她说”有一些吧”,然后对方说:“后悔也没用了,因为回不去了(笑)” 对方还说:“你现在走出社会了,还能继续学习读书,说明你能力之强,你要相信自己啊。而且我要是你我就不后悔,至少你是个有故事的人。” 从此这句话深深地扎根于她的脑海。
虽然总算熬过了心理的低谷,但是她说,生命中的至暗时刻并不会像电影里那样永远消失,仿佛只要过了这一关,未来全是光明和幸福。要知道,光明和黑暗可不是敌人,而是互相牵绊的爱人。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物极必反。纵使彼此嫌弃,却始终分不开......
这一切是否听起来就像是一个故事? 以上,是一个99年女孩前半生完全真实的经历。
“她创造命运的规则”
聊完她的故事,我问她,你信命吗,对命运有什么看法,她告诉我她信命,她说她和同龄人完全不一样的经历、她生命中的坎坷磨难、六亲冷淡和她骨子里的有主见、独立和积极乐观都算是命运中的一部分,不管好与坏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她说她并不赞同社会上很多“人造”出来的词儿,“命运”就算一个,其他还有很多。她说这些只是人造出来,用来制造惶恐的词语。这些词儿只不过是一个符号,从本质上来说,真实存在的并不是那些贩卖焦虑的词语,而是自然规律,所以她呼吁大家不要太纠结于这些无意义的浮于表面上的词儿。一切不过是自然规律而已。自然规律就是,没有谁是在一直失去,也没有谁是在一直获取,我们都是在一边拥有一边失去,这是世间守衡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她失去了同龄人无忧无虑的生活,但她得到了历练自己的机会,你能说她的人生是缺失的吗?我认为在她身上有一种饱满的力量和独特的思想,那种力量是尝过生活的艰辛,但没有退缩,没有埋怨,更没有让周遭的言论观点所影响,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规则,成功的规则和命运的规则。所有这些在她的心里都有自己明确的、不依附于任何人的答案,这样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个正循环了。
她还说,她更从没在“改变命运”这个概念上沉迷或视为座右铭过,她也不喜欢这个词,更不会推崇。她说,如果我们需要“改变命运”,那相当于我们在心里就默认我们的“命运不好”,所以才需要“改变”,我们从而也就默认了仅仅是我们的家庭和成长环境就能决定我们的“命运”,我们的内心是否过于虚弱?而且别忘了,这世间哪有绝对的好与坏,绝对的拥有和失去?含着金钥匙出生就是好?历经磨难自食其力就是坏?这本身是一种多么巨大的思想束缚啊!这种思想除了起到攻击自己、阻碍自己的作用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功效。
尽管她的前半生是这样度过,她也从未以改变命运”为出发点,她不纠结于这种毫无意义的概念。如果非要说“命运”这个词儿,她会说,在她的人生规则里,她的命运非常非常好,没有一丝一毫的不好。对于她的后本生,她要做的也只不过是继续创造她的人生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