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开始,知识付费似乎成了少数一直长盛不衰的趋势。知乎、得到、分答一个个基于知识分享的平台的崛起点燃了火爆的市场。而这现象背后的一种重要原因是人人在面对信息轰炸下的知识焦虑。房价毫无预兆的上涨、人工智能的来临、和社会分层的加剧,都让各位在职场奋斗的人们不想自己成为未来被折叠的那群人,大家疯狂地看着公众号上的文章,买着各种《**简史》的书,同时还要抽空参加线上分享,希望学习中找到向上的路径。
知识那么多,好像大家说的都很对,如果只是重复着学习然后遗忘,好像知识反而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慢下来,遇到面对任何“知识”,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才更有助于筛选属于自己的知识,找到学习知识的根本解。
他们说的是什么?
无论是创业课上的分享,杂志上的报道,还是朋友圈的文章,任何内容肯定在表达他们的观点。是观点,就可以提炼,因此,对于提出的新概念,新规律,先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想一想,他们说的是什么,更有助于我们的深入理解。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费曼在《别逗了,费曼先生》里,讲到过父亲很早就教给他的学习方法:
看见那只鸟了吗?那是一只短雉转鸣鸟,但是在德国它被叫作halzenfugel,在中国他被叫作Chung Ling,即便你知道它所有的名字,你依然对这只鸟一无所知。你只是对人有一点理解罢了:你知道人们怎么叫这只鸟。现在你看,这只短雉转鸣鸟在歌唱,在教导幼鸟学习飞行,它在夏天横跨整个国家横渡上万英里,但是没有人知道它是如何辨别方向的。
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知道一件事情的名称,并不代表真正理解它。因此,任何一个概念,都有被植入的风险,我们真的知道除了名字之外代表的是什么吗?看看最近几年非常火的一个概念就是互联网+,互联网+究竟是什么?这就需要结合到具体场景中,比如电商就是互联网+零售,P2P就是互联网+金融,在这里互联网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更高效满足需求的生产力,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最后市场中,还是需要能够提供独特的服务,并战胜对手才能最终获得成功。当深入去思考,把概念和实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就会从底层定义概念。
这是对的吗?
应试教育把我们培养出来的习惯就是只要是书本上说的、权威人士讲的就是对的,我们只要理解了就可以了,这个时候头脑就变成了刻录机。而实际上,学校给我们的是一个无害的蘑菇园,这里面的食物是可以随便吃的;然而真正到了社会中,就是各种蘑菇都有的,大蘑菇、小蘑菇、好蘑菇、毒蘑菇,不分青红皂白的乱吃一通,很容易引起各种问题。
因此,分辨蘑菇好坏的能力,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受限于我们的教育背景,思考习惯,大多数人无法从观点中辨析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有一些独立思考的工具书,比如《beyond feelings》。另外一个非常有用的方法是,去尽量罗列反面的观点,找到更多的反驳原观点的理由,看到这个问题更全面的陈述,就更容易方便我们去深入思考这个观点。
如果是这样,我要怎么办?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来都是学习的不二法门,也是最终目的。看到就用,用着用着就会了,这个时候,你才真正享受到学习知识的最大红利了。
大部分人觉得知识无用的原因是看过就算,并没有用。举个我身边的例子,在新生大学写作课上,李笑来老师说过多遍:写作是表达,而不是沟通。这个时候,有同学就在自己每篇文章写之前总结了写前3问:
1、这篇文章要说的是什么?这是为了避免写作时候跑偏,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并且保证一次只说一个问题;
2、这篇文章对读者有什么用?这是为了避免写成自嗨型文章,只顾自己表达,不顾读者感受和收获;
3、怎样吸引读者一直读下去,这是为了让文章顺畅耐读。
这才算是真正的对知识的应用,当每次都执行一遍这个流程的时候,就是在用这个知识,因此这也才会越来越有用。
经过这三步的筛选,大部分的媒体报道、权威的观点、或者自己习以为常的跳跃性假设都已经被过滤掉了,留下来的是真正有用的行动和习惯。通过思考和行动,把看到的听到的用到实处,这才是我们去学习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