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家乡党史追寻革命踪迹
——记红色摇篮滕州市张汪镇懋榛小学
讲述家乡党史追寻革命踪迹
——记红色摇篮滕州市张汪镇懋榛小学
提起懋榛小学,人们或许不太熟悉,但若说懋小是解放前原滕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你一定会肃然起敬。笔者是懋小所在地——张汪镇五所楼村村民,曾于69年至85年任懋榛小学(解放后改称五所楼小学)校长。根据幼时记忆、老人口述、亲身经历、史料记载,将本人了解的懋小红色历史讲述给大家,以缅怀先烈,激励后人。
滕州市张汪镇五所楼村,东南与薛城区接壤,西南与微山县相邻,位于滕州、微山、薛城三县市交界处,总人口达三千余,是滕南一带有名的大村庄。
“懋榛”是本村老弟兄七个远近闻名的大富豪(号称七大门)老三李化西之别名。他博学多才,秀才及第,故有“三秀才”之美称。他虽系富豪,却不以物喜、不依权贵,在我村邻一方,素有美誉。因平生无子,嗣子李天倪。
李天倪是“七大门”老五李化宣三子,过继其三叔李化西(懋榛公)为嗣子。天倪先生虽生于富贵之家,但他心系民众、毕生革命,青年时期,参加同盟会,后当选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参议员,曾担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幕僚。一九二九年,天倪先生用其三叔懋榛公的遗产,创办了一所小学,命名为“懋榛小学”。
懋榛小学规模不大,但环境优雅。学校坐北朝南,院墙内外,松柏成行,绿杨成荫。学校大门前,是开阔的操场。操场北侧,树有两通石碑,其中一通篆刻着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先生撰写的“懋榛小学纪念碑碑文”。正对校门是一条笔直的沙子路,两边各有三排校舍,青砖灰瓦、朱漆廊柱、玻璃门窗、木制桌椅,这在当时大多还住着土墙草屋的农村,已经相当豪华了!
学校第一任校长李季民(后加入共产党),系“七大门”老七李化之的儿子。他思想开明、同情革命。学校十余名教师,均系滕南一带思想进步、博学多才的知名人士。当时,滕县党组织遭到破坏,中共党员李叔铭(李季民三哥)、王右池、张学周、李景黄等先后到懋小任教,他们以教学作掩护,暗地进行革命活动。一九三六年春,张学周、李叔铭、王右池自发成立了中共滕县懋榛小学党支部,这便是原滕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支部在教师和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先后发展了李季民、李文甫、杨广立、杨继元等进步师生加入党组织。支部创办了《图存报》,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在其影响下,当地民众抗日情绪日渐高涨,不少村庄组建了抗日农民救国会,抗日救亡运动开展的轰轰烈烈。
“七·七”事变后,懋榛小学被迫停办,广大进步师生纷纷投身抗日前线。共产党员李叔铭与李乐平等组织“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在东山里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活动。1941年,李叔铭奉命率部去泗水一带执行任务,路遇日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李叔铭身先士卒,率部英勇抗击,不幸壮烈牺牲。共产党员杨广立,追随李叔铭、王右池等参加“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因作战英勇,屡获嘉奖。后来,杨广立调任“铁道游击队”担任政委,打造了一支威震敌胆的“飞虎队”。他率部转战大江南北,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我滕州三位开国将军之一。还有很多懋榛小学走出的优秀师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投身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红色摇篮”之美名的确当之无愧。
还要特别铭记懋小的创始人李天倪先生,虽系国民党员,实为我党的同路人。他倾心爱国,坚定地站在抗战派一边,抨击投降派的亡国论调。日军进攻山东时,天倪先生亲自动员韩复榘的三位师长要以民族大义为重,坚决守土抗战,这才有了著名的德州血战。德州沦陷后,天倪先生洞察到韩复榘准备弃城南逃的阴谋,毅然决定与韩贼决裂,回老家组建地方武装,坚持抗日。就在返家途中,被韩贼暗探跟踪尾随,在原滕县警报楼之侧公寓,惨遭暗杀。
解放后,懋榛小学改名为五所楼小学,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在八十年代最辉煌的时候,从小学到高中共三十多个班,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可惜随着校区布局调整,学校规模不断缩小,到2010年,学校被撤销。所幸其遗址尚存,并于2011年12月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级党委、政府也将其列为爱国教育基地,拨专款进行修缮保护。这既是对先烈的缅怀,也是对后人的激励吧!
作者李兴寅,字凤柏,1940年生,滕州市张汪镇五所楼村人,中共党员,党龄51年,退休教师,曾长期在五所楼村小学担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