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占了我们很大一部分时间,对我们的人生比课本知识影响还大。
中国是人情社会,这是儒家文化传统决定了的。人情,人情,人之常情,要乐善好施,长于交往,“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是行不通的,所以,人的情谊要储存,就像银行存款,存的越多,时间越长,红利就越大。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是《礼记•学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获得好处:信息共享、价值碰撞、巩固固有知识、融合外部知识。
哈佛大学有一个始于1938年、历时75年的研究项目,被调查人员有的成了律师、医生、商人,其中一个名叫约翰•F•肯尼迪的人还当上了美国总统。从75年的研究中,得到的最明确的结论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更加快乐和健康。
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社会关系对我们是有益的,而孤独寂寞有害健康。研究发现,那些跟家庭成员更亲近的人,更爱与朋友、与邻居交往的人,会比那些不善交际、离群索居的人,更快乐,更健康,更长寿。孤独寂寞是有害健康的。那些“被孤立”的人,跟不孤单的人相比,往往更加不快乐,等他们人到中年时,健康状况下降更快,大脑功能下降得更快,也没那么长寿。可惜的是,长久以来,每个人中就至少有1个人感觉自己是孤独的。
第二,数量不是衡量人际关系的指标,交往的质量才是。从小老人就告诉我,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所以有时我们陷入误区,觉得朋友多多益善,其实好朋友不必很多,现实中挚友也不会很多。和谐融洽的交往关系,对我们的精神、物质支持,无形中使自己感觉被幸福围绕。
第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单能保护我们的身体,还能保护我们的心灵。研究发现,如果在80多岁时,你还有几位谈得来或者有共同爱好的朋友,那么你的记忆力不容易衰退,精气神不输给年轻人。当然,好关系不回避矛盾,好友间也有看问题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但他们心中明白,在关键时刻,对方能靠得住,偶尔争论或争吵只不过是生活的调味剂。
中国人一切事都离不开人,也就离不开人际关系。所以管人的人事最繁琐,也最考验能力。如果我们既不管人,也不管事,就是一个凡人,还需要讲究人际关系吗?
相传,清代大书法家郑板桥去一个寺院游玩,并去拜见方丈。方丈见他衣着俭朴,以为他是一般俗客,就冷淡地说了句“坐”,又对小和尚喊“茶”。一经交谈,方丈顿感此人谈吐非凡,就将郑板桥引进厢房,一面说“请坐”,一面吩咐小和尚“敬茶”。又经细谈,得知来人是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时,方丈急忙将其请到雅洁清静的方丈室,连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最后,这个方丈再三恳求郑板桥题词留念,郑板桥思忖了一下,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一看,羞愧满面,连连向郑板桥施礼,以示歉意。
这个故事通常用来讽刺方丈势利眼,其实方丈是根据对方的身份,采取了相应的方式和态度,只不过一开始就没弄清楚、看走眼罢了。这就是人际关系,即便你是胸无大志之人,也要时时面对各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