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大题是记叙文阅读,选文是北京大学中文系苏培成教授致敬恩师的文章《至深至纯的师生情——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赋分14分。本次记叙文阅读与2016年一样少了我们熟知的题型套路,很好地对学生的阅读文本的能力进行了考查。如若学生没有读懂文本,不会前后勾连,没有整体意识,那么这些题目做起来,就会滞涩不畅。下面就每道题考查的知识点以及考生出现的典型性错误进行详细的分析。
17题“选文是按照怎么的顺序组织材料的?”这个题目考查学生能否通过提取关键的时间词语,来理清文章的思路。典型的错误答案有“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和“总分总的结构”。
出现第一种错误的原因,我认为是由于知识点的迁移错误。当考生看到“怎样的顺序”这样的字眼时首先想到的是说明文中的三大写作顺序,而在说明文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因此一些考生做出了错误的答案。此外,平时对记叙文顺序的考查往往是一段或几段,很少考查到全文的写作顺序,因此也有部分考生答为“倒叙”和“插叙”。答“总分总结构”的考生,我认为是由于知识点不清造成的,他没有分清什么是文章的结构和文章的顺序这样的知识点。
18题“选文第③段‘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一句中‘这桩心事’具体指什么?”这个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指代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指代内容。需要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前后勾连,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能够做出正确答案,相对比较容易得分,但一部分学生出现了审题错误:题干问的是“这桩心事”具体指什么而不是“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这句话的意思。所以学生做出了如下错误答案:“我帮周先生出版文集成功。”“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编选审定后出样书获得周先生满意。”还有部分学生将答案写出“出版论集”或“我和周先生的论集出版”,可以看出学生虽心里清楚“这桩心事”指代的内容,但在表意不清。
19题“从选文第⑥段看,周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令人敬佩?”这个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人物精神品质的分析能力。典型的错误答案有以下三种情况:一“周有光先生虽102岁,但仍然学习。虽生病了,但能在短时间内读完书”,“欣赏和借鉴他人的名言,带病看书的精神令人敬佩”。学生只会分析而不会概括用词,缺乏概括分析的能力。二“精益求精、热爱文学”,“敬业、坚毅”。这类学生,用词不准,分析不到位。第三种情况是学生审题不准,题干问的是“精神品质”,而他们答案是“周先生读书能力强、读书速度快,学识渊博”,成了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0题“选文第⑦段引用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专家的话,有哪些作用?”这个题目考查的是重点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典型的错误答案有以下情况:一“引用专家的话,论证了‘我’和周有光先生至深至纯师生情的观点。”“引用有影响的专家的话,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增加权威性。”可见,这部分学生一看到问的是引用的句子,就按照议论文的答题套路去答。还有的学生答成“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我受教益做铺垫”这样的学生不顾文本,套路太深反而弄巧成拙。二“突出强调了‘我’和周先生之间至深至纯的师生情”“点明主旨”“照应题目”。这部分学生在答题时没有完全明白出题者考查的知识点——句子的作用,应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因此考虑不周全,只答结构或只答内容。
21题“你认为选文中哪件事能够从正面充分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这个题目考查的是学生概括事件、组织语言准确表述的能力。但一部分学生审题不清,做出下面的答案“我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文集,我到北大图书馆为周先生查找美国学者的书,周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第⑦段有影响力的专家的评价”“周先生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通过以上答案可以看出,学生一方面存在审题不准的原因,问的是“哪件事”而非“哪些事”,“正面充分体现”而非“体现”;另一方面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有限,表述不够准确或啰嗦。此外,还有部分同学将答案写成“第⑥段中借书这件事体现了‘至深至纯师生情’”“第⑤段询问周先生意见的事”。学生存在答题不规范的问题。
通过这次考试我得到如下思考:阅读能力包括读懂题干的能力,真正读懂文本的能力,以及学生准确概括、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