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国人的元宵节,除了有吃元宵、汤圆等的习俗,还有因“灯火阑珊处”的“那人”而享有诗情画意的赏花灯、猜灯谜习俗,在大多数的农村乡下,还留有社火的习俗。
山西的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统计,全省约有 200多种,按其形式可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阁跷类、灯火类、模拟禽兽类、模拟鬼神类、武技类等。
正月十五下午四点,四邻八村的人都慕名前来,观看这三年一次的民间社火种类中的血故事和高台。不一会儿,村中便挤满了人,有的坐在自带的电动车上观看,有的在高处的房顶二楼观看,甚至有的人还在树上观看,做一些小生意的也都闻讯赶来,卖糖葫芦的,卖棉花糖的,小孩儿坐在大人肩上,吵着要吃,要看,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血故事
出场前,村中表演的人便放响了大炮,一是为了镇镇场子,同时也预示着节目的开始。
首先出场的是开路先锋,他们是一群喝醉酒的大汉,脸上画着装扮,手上拿着摇铃,得须一个人搀扶着走,走路姿势更是喝醉了酒的架势,同时不断挥舞着手中的摇铃。因为村中观看的人太多,所以他们的任务便是为后面的表演者开道,若有人痴痴傻傻呆在路中央不走,他们便会把他撞倒,更有甚者会将那人打一顿。有的村中开道的方式不同,他们会放鞭炮,或者打马鞭,作用都是相同的,既热了场子也开了路子。
后面出场的就是我们的主角“武芯子”了。在这寒冷的冬天,他们赤裸着上身(这些表演者们上场前都须喝些酒才行呢),身上满是红红的鲜血,假作被刀砍了之状,甚是逼真,令人看了毛骨悚然。这些“血故事”大都表演的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奸人、恶人,比如“负心汉陈世美”、“卖国贼汪精卫”、“奸臣吴三桂”、“谋害忠良秦侩”等等。
血有震妖、祛邪之意。民间以血故事为载体,用朴素的正义理念,颂扬“除暴安良”,为民除害的“侠肝义胆”。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有时候看到这些我就在想,这些历史上的负面人物啊,过了这么多年依然还会出现在大街上,血淋淋得难以入目,而他们还须接受这无期限的骂名啊!这也算是对他们所做恶事的惩罚吧。
这些“血故事”真是吓哭了不少小孩子呢,但我们都知道,在这逼真、恐怖、瘆人、触目惊心的背后,不过是一片假象而已。用荞面来做捏断了的胳膊、腿、手、脚等。用适量的胶水与麻条配合进行粘贴,根据故事情节,配以猪、羊的内脏或人的肢体,再行伪装,洒上猪、羊的血或红色的水,造成血淋淋的惨状,一台血故事就妆扮完毕。
据从小就看“血故事”的叔叔阿姨们说,现在的装扮都太假了,一点都不真。不知是小孩子长大了不好骗了,还是这项技艺传承得不够好呢?确实,这门技艺真的是又血腥又累又麻烦,少有人能够细细传承下去了吧。而现在的“血故事”,也已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实期望这种让你揪心,让你惊叹,让你回味无穷,让你流连忘返的“血故事”能够一直红红火火地游行在乡村中的巷道间。这种充满神奇,寓教于乐,文化积淀深厚的“血故事”能够一直是庄稼人祛恶扬善,感情宣泄,凸显才智和生命力的载体。
高台
接下来出场的是村中每队人举办的高台表演了。
高台艺术是集戏剧、故事、雕塑、绘画、铁木工艺、装饰工艺为一身的“空中舞台”。高台的题材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哪吒闹海”、“唐僧取经”等剧目。高台的骨架由桌架、铁杆、坐叉三部分组成。装高台时用木、草、泥、绳、布等材料,经裱、扎、画、塑加以粉饰,要栩栩如生而又不露痕迹。装高台的一般都是四五岁胆子大的孩子。迎高台时,前有彩旗、锣鼓,后有秧歌队,前呼后拥,十分壮观。
高台上的小孩子年龄都很小,有时候因为害怕就会在上面哭一路,直到表演结束,而有的小孩子可爱得已经在上面睡着了。大人们经常会给小孩子们嘴里塞一颗棒棒糖来收买他们。
每年春灯节,高台就成了人们期盼的一项民间艺术活动。它对于人类学、民俗学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它是自发的一种传统文化,它不仅有故事的趣味而且有戏曲的风姿;不仅有舞蹈的韵味,而且有杂技的绝招、有雕塑的形态和技艺的精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文明,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影响。
高台的传承也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这是由于高台制作难度大,涉及人数多,一般一桌需要至少 20人,一次最少4 桌,演出活动共需 100人左右,一次经费投入较大,鉴于此种原因,高台活动已越来越少,并且高台设计要求高,需要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继承人,技术难度大,设计、技术的掌握者多为上了年纪的老人。
过了正月十五,这个年也算是彻底过完了,等到明天,孩子上学的上学,青年人工作的工作,打工的打工,村里只留下些老人们,春种秋收,又过起一年平淡的日子了。
但愿老一辈人留下的这些珍宝都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但愿我们在不断发展的今天还能偶尔停下来看看从前,欣赏久远的一代代人的艺术,但愿我们中国的文化与技艺永不流失,但愿这个新世纪能够承载历史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