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热播的反腐大片《人民的名义》估计大家早已不陌生,这部电视剧在演到第25集的时候,剧中人物赵东来成功约上心仪女神陆亦可去参加一个友圈举办的读书会,这一约,赵局长可算是有了“近水楼台”的机会。其实也不难看出,俩人开车去的路上有一段对话,对话中陆处长对赵局长之前厌烦的态度已然是缓和了好多,陆处长更是在赵局长说出自己看毫无经济利益的闲书之后表达了自己对对方的认可。由此可见,读书,不管是读书这件事,还是读书的受益人本身,由内而外所带来的影响,可以称得上是有益无害的一件事情。
剧中陆亦可说了这么一段话“有数据表明,中国人的读书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都趋于图片式,碎片式,缺乏深度”。这句话绝不是以偏概全片面性,而事实上,我们中国人,的的确确在阅读这件事上,做的远不如世界上一些其他国家。
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展开的全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5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在我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教材,这就是差距。
也有人开玩笑说没办法,大人忙着赚钱,孩子忙着应付考试和游戏,哪有时间来读书。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个特别爱学习的国家,的确,他们研究中国比我们自己都了解。抛开所有的历史政治经济因素,说日本人爱学习一点都不假。之前我在日本的时候,每次坐电车,身边都会有那么几个人低头看书,手里的书不会很大,便于放在口袋或者不是很厚重方便拿放的书本。这当中,有年轻的白领男女,有貌美的辣妈,还有上了年纪头发花白的老人。每次我看到身边有低头看书的人,心里都不禁佩服感慨,无论年龄,无论性别,读书的时候是一个人最美的时候。
就连他们的书店里都会摆满中国的四大名著,四书五经等一系列古代书籍。我想这些中国的古文化精华,我们自己读过的人也会是寥寥可数吧,实属惭愧,惭愧。
二
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真的会给你养成什么样的性格与气质。记得我小时候最早读的一本完整的书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给我印象很深刻,不单单是被书中主人公英子所经历的童年往事所感动,更难忘的是,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不一样的我。
十二三岁的年纪,正是青春期萌芽的最初阶段。那年暑假,我去城里玩儿,在书店借了朋友20块钱,花了19.9买了这本黑白的《城南旧事》,也就是那年夏天,我抱着这本书从卧室躺着读,从客厅沙发趴着读,邻居奶奶来家里玩耍,我嫌大人们说话太乱一个人偷偷跑去厕所看,也正是看书的过程让我养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爱回忆,爱念旧,甚至还有些杞人忧天。
《城南旧事》反反复复读过好多遍,仿佛自己在脑海里已经看完了一部剧,我在旁边看着英子跟惠安馆的疯子说话,看英子在破房子前捡皮球,看吴妈给英子梳小辫子,吴妈的男人牵着小毛驴儿来看她却不曾对她说自己的儿子在给别人放牛的时候死去,看最后院子里爸爸养的花儿落了,就这样看着英子慢慢长大。
后来我看了这部电影,至今对张丰毅扮演的“坏叔叔”记忆犹新,却再也回不到那年夏天,疯狂读书的那个暑假,能在爸爸妈妈身边,听听街坊四邻说说家常话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也正是这本书开启了我的读书生涯,后来读过好多书,都没有过这般如饥似渴,学生时代的读书大抵是囫囵吞枣,像名著啊之类的书更是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去读。直到大学之后,发现身边不乏一些白富美走在校园的时候手里会捧着一本书,我不知道她们会看什么书,但我觉得,她们走路的样子好美。
验证了那句话: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三:
“做清淡欢颜的女子,写高贵的情书给自己。做坚强独立的女子,还给生活最美好的样子。”——白槿湖《如果巴黎不快乐》
最早玩豆瓣的时候,认识一位暖暖的姑娘,她并没有太高的颜值,却让人看起来阳光舒适,心情很好。也就是她,每个月豆瓣日记会更新一篇读书笔记,题目如“书女养成计划——某月读书记”所是,然后会把当月计划看的书做个简评发成文章,一年下来能读个几十到百本。
也有些我熟悉的姑娘,爱写文字,当实在写不出来什么的时候就干脆不写,把之前写字的时间拿来看书,几个周数个月,她读完了几十本书,再次写出的文章有油有料,人生格局仿佛升高了不止一个层次。我特别佩服这类姑娘,在经济最基础的年代,给自己做无形投资,比如读书、写字、健身等等,大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能保持爱读书这种好习惯,在大家都追求经济利益的年代,偶尔读读书净化一下自己的心灵,实在是难能可贵呢。
冰心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