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悲伤的故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这是一个因为失去本真而死去的故事,要顺其自然,你认为好的东西,强给予别人,可能不一定会有好结果。天地万物并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不能因为“人皆有七窍”这样的理由而判定混沌浑然一体的状态是低配。帝王治国也应该以适应为本,统治者切勿画蛇添足,没事找事胡折腾。
这个故事其实出自《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的最后一篇,它表达了庄子的以不治为治为政的思想。什么样的人“应”成为“帝王”呢?那就是能够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
全篇以这七个故事组成,寓托了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第一部分至“而未始入于非人”,借蒲衣子之口说出理想的为政者,听任人之所为,从不堕入物我两分的困境。说明帝王切勿以才疏德,切勿清高于世,贴心于民,赢得人心。
第二部分至“而曾二虫之无知”,指出制定各种行为规范乃是一种欺骗,为政者无须多事,倘要强人所难就像“涉海凿河”,“使蚊负山”一样,劝说不可强权政治,推行法令。
第三部分至“而天下治矣”,进一步倡导无为而治,即“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的主张,统治者应提高自身素质,清心寡欲,没有杂念。
第四部分至“而游于无有者也”,提出所谓“明王”之治,即“使物自喜”、“化贷万物”的无为之治。是借老子作的话,统治者以大道、大德为本,切勿施雕虫小计。
第五部分至“一以是终”,叙述神巫给得道的壶子看相的故事,说明只有“虚”而“藏”才能不为人所测,含蓄地指出为政也得虚己而顺应,也有提醒统治者切勿相信巫术。
第六段是庄子对统治者的建言,强调为政清明,应像镜子那样,来者就照,去者不留,“胜物”而又“不伤”。
最后一段,就是开篇关于混沌的故事。
推而广之,一个国度只有一个君主,王是唯一的;但在生命意义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王。庄子是想告诉世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王,要成为生命和世界的主宰,而不是受奴役,不为任何观念制度所束缚,符合自然之道,这才是“应帝王”的根本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