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过李老师文章《重在“视角”,而非“点评”!》,可谓当头一棒,沉默久久,不能自已。自以为在勤奋,只可惜是为点评而点评,写着视角而不见视角,叹息悲催兮。
其实关于视角问题,很多种说法,如同人生每一天,看似强迫性重复,然而高手眼中每天都是新的。比如,
求异思维,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不要直接相信一个人的话,但要相信这个人。有时候,人的动机自己都未必清楚,一定保持质疑思维。
寻找差异,看人所看不见,想人所不能想。生活在常识中,知道常识不同于真实,这个知道在坑里,才会跳出坑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好难。
制造落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常规的日子,为何有人过的波澜壮阔,有的人却是意兴阑珊,如同造谜语,说故事,委婉曲折需要创造。
跳出来,实属不易,有时候就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作为资质实在愚笨的自己,愚者前行,只能接受现实,去经受风吹雨淋,渐悟路上奢望着,有一天顿悟一点点就好。
想起那么多的小例子,有趣的行为故事,比如,
画杨桃,小学生都在照着讲台上实物画杨桃,竟然有个孩子画出了五角星。好笑吗,太不可思了,可是站在孩子位置真是看到了五角星。
切苹果,我们习惯竖着且,可是当你横着来一刀,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它”,亮晶晶的半圆苹果,如此鲜艳可口,提醒原来可以这样的。
读书多少都好,人家李老师说了,看到如云美女学生,也会来一句新视角,“书读多了不会骗人,书读少了青春永驻!”你说是夸奖呢还是表扬啊。
说一千道一万,只有实践不骗咱。比如努力着自虐、自嘲、自察、自笑。
想起刚刚记下来的有趣经历,
“今天参加一个评标会议,遇到某单位老兄,说起来我遇到的外单位一同行,话到嘴边忘记人家名字了。这老兄试探着猜测说是谁谁吧,我说不是,补充说年龄比较大,身材瘦些。于是又猜说那是谁谁吧,我说是的。老兄笑了,说不就是68年的啊,年龄不大啊。说完我俩哈哈大笑,我在按照我的年龄说人家年龄比较大,老兄也在以他年龄故意说说他太小。
这世界哪里有年纪“大和小”啊,都是大脑惹的祸,啥时候跳出来呢。
回办公室,一进屋我就傍若无人的直说今天太热了,同事随口接着应答好冷啊,而且刚刚关了房间空调。
这世界哪里有天气“冷和热”啊,都在大脑比较中,啥时候觉察到呢。”
还是没事儿就多折腾吧,毕竟老大不小了,再不折腾更耽搁不起时光了,折腾才会发现最好的视角,不一样的视角,体会广度之外的高度。
说来惭愧,今年第一次去游泳,扑通扑通不过六个来回,竟然一个小时就飞快过去,期间出现眼镜进水的意外,才真实觉察池子泳道竟然没有分割索,害得我强忍着坚持游到头,之后想想哪里不对,似乎太缺少发现差异信息的能力了!
津巴多教授早就说了,人天生是为探索刺激变化以及发现刺激联系而设计的。这世界如此多的信息刺激,为何我就发现如此至少,乃至麻木不仁了呢。刺激,这自虐的刺激看来还是远远不够啊。
看看下面人家对于这个世界的透彻理解且言简意赅的表达吧,要学的何止差距十万八千里。好在笨人笨办法,咱就默读背熟这一小段可以吧!
只有对那些肤浅的观察者来说,对立物是互相排斥的,但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对立面组成了一个统一体,并且互相依存着。
科学界最早是在研究光的时候,获取了这一基本经验。
关于光的本质有两种相反的看法:一种是光波理论,另一种是粒子理论。看起来这两种理论是相互排斥的。如果光是由光波组成的,那么它就不是粒子,反过来也是如此,两者只能居其一。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种“两者只能择一”的提法是错误的。
既是波又是粒子。我甚至想把这句话反过来说:光既不是波,也不是粒子。统一的光就是光,这样的光是习惯了对立的意识所体验不到的。光有时呈现为波,有时呈现为粒子,这完全取决于观察者从哪个角度去接近光。
作业:(1)认真反复阅读文中加黑的引文至少五遍!仔细体会;(2)思考,如何跟一个身在庐山之中的人说得清庐山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