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是我们写作群的第二次线上分享啦,巧合的是,今天第三位分享老师张老师所分享的内容是关于参加21年“班主任学术论坛”的。刚好那年我也很有幸地成为其中的一员,所以听着张老师的分享特别的感同身受,当时比赛的场景历历在目。跟随着张老师对自己参与比赛时从准备到分享,一个个画面扑面而来,那种似曾相识,像又不像的感觉,很奇妙。
像
张老师回顾着自己报名参加比赛时懵懂的心情,我觉得跟我当时很像,依稀记得当时这个活动放出来后,周校提议我可以报名试一试,当时自己根本不知道要干啥,只想着,不管干啥,我先报名,这不是先报学区嘛,还不一定能选上呢!心里这样想的,事情也就这样做啦,我火急火燎地填了报名表、提交。再接下去的时间里,在这件事情快要被我遗忘的时候,一天中午学区领导电话打过来,说学区里要推荐我作为代表去市里参加比赛。我印象很深刻,当时的心情激动又害怕,想着自己居然要代表着学区去参加比赛了,心情十分激动;但是这个什么论坛的,我好像是要干啥都不知道,名字是学术论坛,那肯定是要演讲,要分享的吧,这个方面,我很糟糕,基本不会,还没开始,我的内心已经开始害怕了。
听到张老师说自己在写好稿子后家庭成员就成了最好的观众,哈哈,这点我也是一样的,当时我先自己躲起来记稿子,后来发现这样背下来的稿子可真有点儿像背课文呀,与论坛的要求有点相悖。思来想去,我决定要找几个听众,于是6岁的儿子就成了我唯一的观众。我反复不停地讲给他听,时不时地还询问他,我讲的怎么样?现在想起当时的场景,还觉得挺享受的,哈哈,因为觉得跟孩子在一起,让他看到了一个努力的妈妈。
不像
当然啦,与张老师相比,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虽然一开始我们都是懵懂的,但是显然,在准备的过程中,张老师有找到一个很好的理论支撑框架,于是她利用这个框架,找到一个很小的切入点,让自己分享的内容做到有料又有趣。同时我也发现,张老师真的是一位特别细致的老师,同样的一件事情,她知道要不断地去“微雕”,其实我们很容易发现,其实这应该也是张老师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吧,正如罗振宇老师所说的:“少废话,就问在别人下功夫的地方,你功夫下到了吗?在别人不下功夫的地方,你下功夫了没有?”
听着张老师的分享我很敬佩她,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向成功,非常了不起。但在敬佩之余,我又发觉自己实在太幸福了。因为在很多参赛者可能都在为比赛奔波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身边有那一群人一直陪着我,周校全程给我指导,为我掐算演讲时间,指点演讲时的表情、动作。当时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时是假期又是炎热地夏日,大家本可以吹着空调舒服的在家里悠闲地休息,但因为我的比赛,我们周校特意从家里赶到学校,金副校带着自家女儿顶着烈日来学校,一波正在讨论课题的同事,都放下手头的工作,聚到多媒体室听我演讲,给我建议。有这么暖心的领导又有这么贴心的同事,我只想说我实在太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