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Nature杂志发表的一篇“慢性孤独会导致果蝇暴饮暴食”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和各个自然科学的公众号。
说真的 ,我现在特别讨厌这些公众号,同质化严重,拼命的互相抄互相抢热度。好在这次的研究还是非常靠谱。17年因为发现昼夜节律而获得诺贝尔奖的Michael Young教授主导的研究,将果蝇分为三组:第一组在正常群体中生活;第二组为短期(1-3天)与群体隔绝;第三组为长期(5-7天)与群体隔绝。
研究小组发现,与群体生活或短期隔离果蝇相比,长期隔离的果蝇睡眠模式受到干扰,并且食量是前两者的两倍。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行为上的差异伴随着214个基因表达的变化,而这些基因都是从果蝇的头部检测出来的,其中包括许多与睡眠生物学途径有关的基因。研究团队关注了其中的两个基因:一个编码蛋白质抑菌素,这是一种在大脑中对饥饿做出反应时上调的激素;另一个编码drosulfakinin,这是大脑释放的肽,在饥饿做出反应时下调。研究团队还在果蝇大脑的中央复合体中发现了一簇表达limostatin的P2神经元,并表明它们对果蝇的社交隔离效应有贡献--以上科研叙述是从“https://mp.weixin.qq.com/s/yUNyjBbdsrNqK4jtxTHDvQ”抄。
科研人员,倒是每日深居简出,但是不见得会体会到孤独,毕竟做的都是自己深爱的事情。
昨晚与几位跨领域的教授小聚,几杯特酿啤酒下肚,大家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以前一直以为我们这种创新性的研究院烦恼多多,现在看看,高校里的烦心事儿比我们可多太多了。好在大家有都找到了自己的路,走得越来越宽广,珍惜眼前,珍惜自己的机会才是正道。几位老师自嘲的,“在矿业的大学,做生物里的化学研究”真是把我笑惨了,这可真是比我做的工作还要冷门了。难得的缘分,要珍惜,期待能一起做点儿成绩出来。
人们常说跳出舒适区,我现在倒是苦于找不到舒适区。找不到自己擅长又喜欢又足够赚钱的事情。索性,做什么都尽力做好吧。然鹅,科研真的挺难的,头发越来越白了。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