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隐藏
我长着一张不笑就显得毫无生气的脸,可小时候的我偏偏不怎么爱笑,小朋友跟我说:“你怎么总是不开心,好想看你笑呀~”。大了一点之后,我就有意识地让自己在人前多笑,别人又说:“你怎么每天都这么开心啊,好想看你哭一次”。
再后来,不同场合下的我,开始慢慢学习选择情绪。脸上挂着标准的笑容,却丧到不行;一脸的严肃,内心却在雀跃;展示着怒气,却埋在枕头里懊恼地哭成狗……大家都说成年人应该是稳重的,轻易地自我暴露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我索性把很多主观的东西统统收进自己独处的时间。就像某个微博博主说的一样,成年之后,要安排好时间才敢情绪崩溃。
我对这样的转变有些无奈——虽然有时候会很难受,但不得不承认这是我的必经之路。苏珊.强森曾在书里提到的那样:“一个三岁孩子与一个三十三岁的成人同时在路上摔倒了,两个人的膝盖都跌得鲜血淋漓,这个三岁的孩子比较可能会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伸出手要求大人的协助与安慰,而三十三岁的成人则可能会沉默地咬着牙、忍着痛,自己拍拍裤子站起来。虽然他们感受到的痛苦一样,但是因为年纪不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也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痛苦,而这两个人也对他人所应提供的协助也怀有不同的期望。”
有时候,我觉得长大之后的情绪和情感就像是一座冰山,能够表现出的只是冰山一角,潜伏海面之下有太多的未解之谜,比如隐藏起的欲望、无助、或者是爱。
不过很多时候我也不会太在意这些表面之下的东西,毕竟人生艰难已经占用了很多的精力,很少会有多余的力气思考自我和需要这些主观又复杂的事情,我倒宁愿睡一觉就暂时忘掉。
直到在沟通中不断陷入相似的瓶颈,我才觉得自己可能需要认真思考一下冰山之下积压的东西,是不是有些过头了……
2、词不达意
很多时候,我会用一些方式去抑制自己的情绪去交流,这大概也是很多人会采用的便捷的方式。但是时间久了,会不会觉得累?
太多的潜台词,会出于各种原因,欲说还休。这样在社交场合中还蛮受用,但换成私下里的场合,比如独处、恋爱、家庭关系中,我会显得相当疲累、沮丧和矛盾。
一方面,有时候出于骨子里的东西,我真的羞于承认或表达自己的爱或者依赖,有时候只能想象对方主动get我的意思,现实往往并没有;另一方面,即便考虑再三表达出来,也是经过百转千回的,比如用沉默应对反击,或者用愤怒掩饰不安。
也许只是希望对方能够陪在自己身边多一会儿,或者想要加深感情,但可能表达出来的对话却是:
——我真是搞不清楚你心里在想什么
——好了!我现在不想说话
——我好心好意跟你沟通就是这个态度吗,真是找气受
——别再告诉我怎么做!
这段对话也曾发生在我自己身上,当时的我会很容易把这种关心解读为指责和抱怨,争吵就这样爆发了。
这种词不达意的沟通,就像传话游戏一样,沟通能接收到信息本来就很有限了,对方接受到再翻译一遍,就差了十万八千里,导致大家要么在焦急的猜测、要么在一个话题上喋喋不休,要么空气突然安静。
怎么去描述这种感觉呢?就像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里自己失去了声音,无论怎样拼命叫喊,也抓不到面前的人,只有寂静,寂静……混合着敲打的手势和拧成一团的表情。醒来之后,再次回忆起这种感觉,真实得窒息。
3、翻译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不能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对待亲密的人呢?当然,别人也会这样质问我:“为什么你不能像对外人一样,好好跟我说话?”“为什么你总能跟别人耐心沟通,在我面前却一言不发?”……
为什么呢?我想这本身就是不一样的,因为关系本身就决定了对待亲密的人和对待一般他人的态度、行为和感受的不一样。
苏珊.强森在书中描述亲密关系时曾经提到,我们穿上盔甲,日日在充满竞争与压力的社会奋斗过程中,如果连回到家都还要战战兢兢地随时准备应战或反击,这样的人生就真的太辛苦了。
无论是原生家庭也好、恋爱也好、婚姻也好,从内心来讲已经有一个设定,就是一个安全的休息补给站,让我们不需隐藏地显现出最真实的自我,既可以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在对方的眼中是个无价之宝,也可以在对方的爱与关怀中充电疗伤,以面对明天更艰难的挑战。
想到这里,心里大概有了一个答案。词不达意的背后,往往隐藏的是自己对于爱和关怀的寻求——本身就应该从亲密关系中获取的东西反而被抑制了。有时候我会想,自己是不是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得太“乖巧”了,一个乖儿女,乖伴侣,却忽视了表达自己的需求。
之前我总是会去找一些沟通技巧,有意识地用在对话里,比如在情绪激动地时候有意识地降低说话的语速,或者重复对方的话等等,但其实在现实的对话中,维持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在现实当中,话题争论到激烈之处,很难还能够冷静地去运用技巧。
沟通技巧只能解决掉在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真正藏在冰山之下的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如果只是在表面打转,会发现一个典型的问题,那就是一个话题会被翻来覆去地争论,没玩没了地陷入僵局,直到自己身心俱疲,开始抗拒或者放弃沟通这件事。
所以我开始冷静下来回想之前的对话,也去观察别人的对话和争吵。发现其实很多的话语翻译过来无非是相同的问题:你会支持我吗,你在乎我吗,我需要你、呼唤你的时候,你会来到我身边吗……类似种种,本质都在传达一种爱和联结。
但为什么就是说不出来,或者变了味道?
在现在社会对于成年人定义的影响下,我们通常会觉得健康的成人都能够自给自足,只有不正常的人才会需要或依赖他人,所以我们称这种人有情感纠结、相互依存等等,表达爱和依赖的需要粗暴地翻译成了示弱、撒娇、幼稚等等。换句话说,他们是一团糟,其关系破裂是因为过度依赖对方。
真的是这样吗?
我认为这像从一种极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维持依附连结是人类求生存的本能,而情绪则是对外界刺激的自然反应,不论年龄、性别、文化背景、传统或保守成都的差异,我们都无法控制自己本能的反应和需求,只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会用比较安全的方式来表达罢了。就像最开始提到的例子一样,无论大人和小孩,摔倒了都会疼,不必刻意去否认或者自我催眠。
成年人不会再立刻嚎啕大哭,但要学会告诉对方你的痛苦和渴望。特别是在亲密关系中,包括家人或者伴侣,永远不要指望对方能够“无师自通”。
在试着去观察一下别人的对话之后,我有些深感“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尝试表达自己的“痛点”,能够让对方更好地理解你。
苏珊.强森在她的书中提到过一对夫妻的案例,妻子抱怨丈夫是沟通白痴,铁石心肠,而丈夫则指责妻子太幼稚。在咨询师的引导下,他们开始尝试去“找出痛处”,这让他们原本激烈地沟通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每次你迟到,我就怒不可遏,因为我会想起我的父亲。自从他离开后,每次都打电话回来说他爱我,还说会来接我, 却从来没有出现。但我会期待……然后发现自己像一个傻瓜,居然认为自己在他心目中很重要,这就是你迟到给我的感觉。
——我知道我忽略了你,这让你很失望,但这都因为我太想证,明我自己,我那么努力,却听到你在生气,实在太令我失望了,到后来实在受不了了,所以就拒绝沟通,但我希望我们在一起,我需要你,我希望你给我机会,不要再盯着我的过错,也希望你能知道,你对我非常重要。
当情感依附和需要被隐藏时,双方感受不到彼此之间的联结,就会缺乏安全感。之后,则正如苏珊.强森所说:“为了得到回应(任何回应都好),他们会态度激烈地责备对方,要么就是封闭自己,试着不去在乎,其实两个人都非常害怕,只有当其中一方在情感上靠近、拥抱和安抚对方时,抗议才会停止。”
当然,这种表达需要给自己时间去反思和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对于爱和依赖的诉求,同时也要发现存在的负面对话,有时候甚至需要寻求一些专业人士的为两人沟通进行一些心理引导。同时,要明白这样做的前提是真正出自于爱,有共同努力的意愿,才有沟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