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是一部无情撕开你我成长疤痕的青春文艺电影,女主角李玩是个平凡的女孩,平凡到长得不算惊艳,平凡到带着牙套,苦恼自己不算性感的身材。她有着各种各样的成长烦恼,就像当初的我们,想去过不那么普通的生活,想去靠近那些自己喜欢的事物,但是一次次被现实击溃,磨去了锋芒,最后普通到近乎透明。
父亲再婚之后又有了一个儿子,当爷爷的那句:“男娃不能随便起名字。”飘在空气中时,我便知道了李玩在家里是个怎样的存在,今后又将会变成一个怎样的存在。“就叫昭昭吧!”“昭昭”的确比“李玩”这名字来得文艺、不随便。
老一辈的重男轻女根深蒂固,难以扭转,拗不过便随他们去吧!只是后来爷爷弄丢了李玩的狗,我一直在等爷爷的一句“对不起”,但是爷爷始终没能对李玩说起。
整个电影中,李玩一直在念叨着平行世界,我便希望在某一个平行世界中,爷爷对李玩道了歉,那只叫“爱因斯坦”的狗也能自己找回家吧!
这只叫做“爱因斯坦”的狗贯穿着电影的主线。电影又一次把父亲、父女关系摆在明晃晃的灯光之下。
当狗来到这个家时,李玩分明是开心的,她的眼睛里都是明亮的。但听到是父亲拿回来的便装作不喜欢,表现出了对这只狗的讨厌。李玩把对父亲的憎恶与不理解撒到了这只狗身上,爱屋及乌,她反感父亲,便不想去喜欢父亲的任何东西。
李玩父亲这个人物,几乎把世俗家长的全部特点都揽在了身上。左右孩子的选择权、一次次的毁约、缺席青春期的陪伴、再婚生子,他在努力去变成一个极为不称职的父亲,却妄想李玩变成一个听话的孩子。
某种程度,他根本没把李玩当成个有思想的人来看,犯下无数次的错误却妄想通过一次道歉来弥补所有,他根本抓不住孩子的心,却想让孩子乖乖听话,他每一次的示好背后都有无数把匕首等着李玩。
家长永远都在埋怨孩子不懂事,可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站在过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嘴里喊着“我是理解你的,”却还是高高在上地摆布着孩子的人生。孩子也永远无法理解家长所谓的那些“好心”到底有多好,隔阂总是填不平,一次次的争吵与分歧便进一步加深隔阂的宽度与深度。他们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可是就在他们缺失孩子成长陪伴之际,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到他们无法想象的地步。
“以后这种事还多着呢。”
这句台词一共出现了两次。一次是李玩姐姐的男朋友对李玩说的,一次是李玩对这个男孩说的(此时这个男孩已经不是李玩姐姐的男朋友了)。
李玩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还一脸不理解,男孩习以为常的语气多多少少听出了点不谙世事的感觉;后来李玩拒绝了这个男孩的追求,把这句话又还给了他,此时李玩的内心已经开始变化,从她嘴里说出的这句话听起来绝对更加痛心。
电影中最孤独的一幕:弟弟过生日。进门后所有人都围着弟弟,关心着弟弟,没有一个人去关心李玩过得怎么样,开不开心。
一家人围着桌子给弟弟唱生日歌,李玩挤不进去又躲不起来地站在最外围,距离不远但足以隔绝亲情的温度。她想起脸上僵硬的表情后,硬是从内心深处挤出了一丝笑容,这笑容是欢乐气氛中最悲凉的一抹笑。
李玩最后还是变了。
在经历了这些小事之后还是选择了妥协,屈服于成长,在她吃下夹过来的那块狗肉之后。
人总是要长大的,不管过程是怎样的艰难或顺利,人总是会屈服于现实。最后褪去一身青涩,用一张带着完美45°微笑的脸武装着自己伤痕累累的心。
影片的结尾,弟弟在冰面之上学着自己本不喜欢的滑冰,一次次摔倒,站起再摔倒,哭着伸手寻求教练的帮助,但是教练不可能去扶。
李玩就这样站在场外围栏处看着弟弟,就像看着青春期的自己,看着成长中的我们每个人。
一路走来,没人能真正意义地扶你一把,受人帮助站起来的自己是学不会真正站立的,人生中也不会遇到太多只伸过来的友好之手,所以为了不摔倒就要先努力学会站稳,不管你想不想学。
电影的真实之处在于没有HappyEnding。
李玩与父亲之间没有大彻大悟地抱头痛哭;李玩父亲也并没有变成一位称职的父亲;李玩的母亲始终没能露面;那只叫“爱因斯坦”的狗最后并没有被李玩认领回家;第二只叫“爱因斯坦”的狗也并没有被救下……
一切都没能变得更好,变了的只是李玩自己。
李玩最后的妥协把她自己完美伪装起来,融入到了芸芸众生之中,悄无声息,毫无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