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四年级学生的妈妈来找我,说自家女儿数学基础还可以,学校老师反映上课很认真,平时作业也很用心,可是考试成绩总是不稳定。
“如果题目不难,成绩还不错。但一遇到难题,就好像深不进去,也不愿意多去思考。”谈起女儿的数学,这位妈妈感觉很头疼,想来找我咨询咨询,看看原因在哪里。
孩子妈妈拍了一些孩子平时考试的试卷和错题的照片给我看,看完之后我对于孩子遇到的问题有了一个直观的感觉:
孩子的数学阅读能力偏弱。
让我得出这个猜测的原因在于孩子的错题上,孩子字迹干净工整,纯计算的问题正确率也很高,绝大部分的错题是出现在应用题和一些文字较多,转折和干扰项较多的题目上,下面是几个例子:
“您女儿平时喜欢读书吗?”我问这位妈妈。
“不是特别喜欢,但也不是一点也不读。”她明显愣了一下,不清楚我问她这个的意思是什么。
“哦, 那像是四大名著,一些科教类的读物会读吗?”
“基本没有,她对历史啊,科普类的书不是很感兴趣。大卫老师,读书不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吗?难道和数学也有直接关系?”
我听完这位妈妈的回答,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于是将我的想法告诉了她:
“你看这题,审题时被干扰项干扰了,即使后面计算的是对的,但是和所求问题不符。”
“还有这张试卷,语言文字的部分有些多,最后一题都没有时间做完,说明阅读能力影响了孩子的做题速度。”
在我的分析之后,这位妈妈也觉得确实是如此,她没想到原来不只是语文,孩子的阅读能力对数学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阅读能力在数学考试上的体现
已成为如今教育改革中的一大趋势。
这是2018年高考数学浙江卷的一道题目:
事实上,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情况其实很普遍:明明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题目,有些学生却经常出错。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很多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很低,导致没有足够的信息识别能力和迁移能力,对数学概念认识与辨别也会受到影响。
那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1.培养阅读习惯,增加基本阅读量。
在小学低年级段就鼓励孩子培养阅读习惯,尤其要注重构建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知识是一个系统,孩子所学的知识也呈螺旋上升的趋势,课标与教材都是精心设计与安排的。
家长可以在孩子不同的年级阶段给孩子选择相对应知识结构的书和读物,每周保持固定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长度。
量变引起质变,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一生都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注重一些特定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语言文字阅读能力
比如一道题目:10比6大多少?
家长可转化不同的语言来让孩子比较期中的差别:
6比10小多少?
10和6相差多少?
让孩子学会抓住重点词汇:(比..大 比..小 相差), 来理解题意。
(二)数学符号阅读能力
比如><+-×÷=≈≠这些常用的数学符号,
要让孩子清楚理解它们的含义、概念和用途。
(三)数学图表阅读能力
很多的数学问题是用图和表格的形式来表示的,需要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种图表所代表的意思,提高获取和分析信息数据的能力。
3.多读一些数学主题或者数学相关的故事
很多时候,把数学知识和元素融入到故事里,就可以让数学阅读也变得很有趣呢。
每周六我们将在公众号“魔数家儿童思维”里更新
《趣读数学》栏目
把很多有趣又有用的数学小故事推荐给各位家长和孩子们,
帮助孩子提高思维表达能力,分析以及推理能力,
还能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
今天的数学小故事
《胖子“0”和瘦子“1”》
在神秘的数学王国里,胖子“0”与瘦子“1”这两个“小有名气”的数字,常常为了谁重要而争执不休。瞧!今天,这两个小冤家狭路相逢,彼此之间又展开了一场舌战。
瘦子“1”抢先发言:“哼!胖胖的‘0’,你有什么了不起?就像100,如果没有我这个瘦子‘1’,你这两个胖‘0’有什么用?”
胖子“0”不服气了:“你也甭在我面前耍威风,想想看,要是没有我,你上哪找其它数来组成100呢?”
“哟!”“1”不甘示弱,“你再神气也不过是表示什么也没有,看!‘1+0’还不等于我本身,你哪点儿派得上用场啦?”
“去!‘1×0’结果也还不是我,你‘1’不也同样没用!”
“你……”“1”顿了顿,随机应变道,“不管怎么说,你‘0’就是表示什么也没有!”
“这就是你见识少了。”“0”不慌不忙地说,“你看,日常生活中,气温0度,难道是没有温度吗?再比如,直尺上没有我作为起点,哪有你‘1’呢?”
“再怎么比,你也只能做中间数或尾数,如1037、1307,永远不能领头。”“1”信心十足地说。
听了这话,“0”更显得理直气壮地说:“这可说不定了,如0.1,没有我这个‘0’来占位,你可怎么办?”
眼看着胖子“0”与瘦子“1”争得脸红耳赤,谁也不让谁,一旁观战的其他数字们都十分着急。
这时,“9”灵机一动,上前做了个暂停的手势:“你俩都别争了,瞧你们,‘1’、‘0’有哪个数比我大?”“这……”胖子“0”、瘦子“1”哑口无言。
这时,“9”才心平气和地说:“‘1’、‘0’,其实,只要你们站在一块,不就比我大了吗?”“1”、“0”面面相觑,半晌才搔搔头笑了。
“这才对嘛!团结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9”语重心长地说。
这篇简短的数学小故事,不但列举了数字“1”和“0”在各种数学场景中的运用特点,还教会了孩子团结合作的意义。
家长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还可以和孩子讨论和互动,引发孩子自主思考的习惯。
比如和孩子讨论:
“你更喜欢数字1还是0,为什么?”
“什么时候1比0重要?什么时候0比1重要?”
坚持下去,孩子的数学学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进步和收获。
是不是很有趣的小故事啊,
赶快和孩子一起读一读吧!
文字编辑:大卫老师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
魔数家儿童思维(ID:moshujia2018)
------------魔数家儿童思维-----------
给孩子的思维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