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之间常用对话的方式交流,但这种方式效率很低。
对话交流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一个人是主要的陈述者,另一个人主要是是倾听者。
这种关系如果出现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效率还会稍微高一些,因为学生很少打断老师的陈述,陈述者可以不受干扰的,将自己的观点清晰、准确地表述出来。
但如果在地位、身份比较接近的两个人之间,交流的效率会大打折扣。因为倾听者往往会不断插话,打断陈述者的思路。陈述者对一个问题的陈述刚刚展开,还没有充分的论证这个观点的时候,往往也是观点表面上看来,漏洞最多的时候。倾听者这个时候就能发现陈述者话语中的问题,他马上就会打断陈述者,提出自己的质疑。陈述者不能对他的质疑置之不理,就必须分散注意力来应对倾听者的质疑,并做出解释,同时还要围绕这个质疑的问题,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
等多次被打断之后,陈述着自己已经找不到话题的主线了,对一个话题的陈述,必然缺少完整的逻辑链条,和严密的推理论证。倾听者不断打断陈述者,自以为发现了陈述者话语中的很多纰漏,并得到了解答,其实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他根本就没有听到,陈述者到底想要讲什么。
人们之间交流的第二种方式,就是对话。就一个问题分别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是对话,第二个人说话势必受第一个人语言的影响,要么顺应着的一个人的思维方向,要么提出不同的观点反对第一个人的观点。这种对话最主要的问题,还是难以把握对话的主题,经常在辩论中偏离主题,最终得到的结果,往往不是最合理的结果,而是双方情绪上最能够接受的,妥协的结果。
对话的目的本来是就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但最后得到的结论往往是对双方情感伤害最小的,却不一定是最真实的,最深入的结论。
我们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各种人沟通交流,但语言交流这种形式效率又非常的低,必须想办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引导谈话的方向,才能在谈话交流中,提高效率,得到理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