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成为全职妈妈后,我却走上了另一条路
以下文章来源于奴隶社会 ,作者小 m
奴隶社会
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原创文字,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讲自己的故事。我们有高大上咨询公司合伙人,挨踢界的连续创业者,顶级VC合伙人,著名科普作家,公益人,和很多很多朋友。加入奴隶社会,也加入我们的社区,相信你在这里一定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作者 | 小m
来源 | 奴隶社会
ID:nulishehui
向外看的人,梦着;
向内看的人,醒着。
最近,有个好朋友给了我一条评价:“生娃养娃带娃,脱离职场 4 年,觉得你变了好多,好像是走过了一条特别艰难的路。”
的确,内在成长这件事儿,外人很多时候是看不出什么的,但对于自己来说,成长却是实实在在的。
嘿!醒醒!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的人生经历平淡无奇,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娃,一直处于一种按部就班的状态,什么年龄到了,就干什么事。
我以为生活就是这么向前延伸的,直到 2016 年,孩子的到来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
由于家里老人只能断断续续地来帮忙,我不得不辞职当起了全职妈妈。
那时,我的内心整日彷徨不安,甚至是恐慌的。
辞职意味着没有收入,靠老公一个人的收入能支撑起我们的小家吗?
脱离了职场,会不会就此和社会脱节?
初为人母,我真的能够照顾好这个小生命吗?
……
我一直想这些问题,不知道怎么办。
《82年生的金智英》
我此前的人生,一直就像被一股缓慢的洪流裹挟着前进的,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只需要随大流缓缓向前就行。
就在我以为人生就是这样的时候,眼前的一切突然叫醒了我:
“嘿!醒醒!”
当我开启了全职妈妈的生活,才发现这份工作是世界上最辛苦的工作,没有之一!
每天从早忙到晚,在疲惫不堪的时候,还有一大堆脏衣服等着洗,三餐的饭等着做,房间等着收拾,孩子等着带他出去玩。
我一旦罢工,家里一切就会停摆。
孩子小的时候,我每天要抱他上 6 楼,爬到 4 楼的时候,力气就已经被用到极致,但只能告诉自己再努力一下,再坚持一下。
这样的生活仿佛永远望不到头,我陷入了自怨自艾,为什么别人都有人帮忙,就我这么悲惨?
身体上的劳累还能通过睡一觉缓解,可心理上的疲惫却无处释放。
最让我难以忍受的是猪队友:在孩子教育方面,队友奉行不打不成材,我觉得简直不可理喻;
队友总是喜欢和孩子讲大道理,我觉得要多和孩子聊感受;
我说每周 7 天带娃太累,希望他每周给我放一天假,但他要么是工作忙,要么非得一家三口一起做点什么,他根本不知道我需要什么。
2016-2018 年,我身心俱疲,很想有人能帮帮我,让我稍微喘口气。
于是问父母能否来住一段时间,帮我照顾下孩子,但是他们说了一堆不得已的理由,可在那时的我看来,都是借口和托词。
于是,我和父母爆发了有始以来最激烈的一次争吵。
从此,“乖女儿”的人设崩塌了。
痛苦来得太密集,意识开始觉醒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太多事,他人看来轻如鸿毛,微不足道,但每一件都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时间,我觉得自己成了最无用之人,带孩子疲惫不堪,和丈夫的沟通总是不奏效,与父母关系也崩了。
虽然有时候也会找朋友诉诉苦,但多数情况下,朋友也只能听你说说,附和一下你的感受,不会给生活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痛苦让人觉醒。
2018-2019 年,我开始求助于书籍,我每天挤出时间看书,在一本接一本的书中寻找力量,寻找生活的智慧和勇气。
也许是吸引力法则起了作用,2018 年底,我遇到了诺言,开始了向内探索的旅程,跟着诺言社区推荐的书单,我开始读《臣服实验》,书中的句子深深触动了我:
“生活很少以我们期望的方式展开。”
“我们日日都以自己的想法为重,罔顾眼前现实。”
“请注意,这些关于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的大胆要求并没有科学依据,它们完全建立在我们脑中的个人喜好之上。
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什么事都用这种方式,就好像我们真的相信我们身处的世界应该按照我们的个人喜好来运作,如果事情与此相悖那就不对。
这是一种非常艰难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在与生活抗争的原因。”
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生活并没有以我期望的方式展开,我疲惫、心塞、又无助,现实给了我重重一击,我每日与生活做抗争,一切都不顺利,我很不开心。
那该怎么办?难道我真的可以对生活放手不管吗?
就像迈克·辛格说的那样,个人的喜恶并不会左右生活的方向,难道我要主动允许生活被一个更强大的力量引领吗?
书里的这些话,让我想起了一件事。
很多年前,我在一辆拥挤不堪的公交车上,人贴着人,没有一点多余的空间,司机一刹车,我整个人就会跟着惯性往前倒。
我越是想要保持身体平衡,就越是需要使出更大的力气,因为除了要保证自己的平衡,还要对抗周围挤过来的人。
突然,我有了一个想法,不使劲儿了,也不做任何保持平衡的努力,而是顺着其他人倾倒的方向,索性一起倒过去,反正人挤人,就算再怎么倒,也不至于倒在地上。
不管手里有没有拉环,也不管有没有抓到扶手,总之就是放弃一切。
急刹车来了,瞬间有一种身体完全失控的感觉,但是很快,周围的人群又形成一股新的力量,就像海浪一样,挤着、拥着、推着我,帮我慢慢地恢复平衡。
当我放弃一切抗争之后,境况反而变得好起来。
后来我又看了诺言书单中《当下的力量》,知道了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非常坚硬的“小我”。
“小我”来自于每个人从小成长的环境,来自于外在的认同和评价。
最常见的就是一个人的财产、工作、社会地位、名望、知识和教育、外表、特殊技能、人际关系等等。
痛苦其实都是小我投射出来的阴影。
我突然明白,公交车上的那次体验其实就是对“小我”的一种放弃,尽管是被迫的放弃。
记忆当中,面对困境,老师和长辈们说的都是,要抗争、要努力、要打败它。
但现在这些书竟然叫我臣服!
天呐,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了?我曾经那些坚定不移的信念全都崩塌了!
不管怎样,我决定要试一试,因为我非常认同书里说的话,也因为这和我过去的认知完全不同。
我想要摆脱“小我”的束缚,脱离当下的痛苦,并且过上一种带着自主意识又完全臣服于现实的生活。
开始臣服实验
刚看完《臣服实验》时,我把臣服简单的理解为:不要听从头脑中的想法。
于是,带着这样肤浅的认知,我在生活中做了一次尝试。
当时有个培训学校想找我一起合作一个小课程,我不太想做,一方面是觉得带娃没时间,另一方面是我对这个课程没什么经验。
但对方很有诚意,最后我就接下了。
做完之后,学生和家长的反馈还不错,最重要的是在上课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教学上的灵感,并且有了一些创新的想法。
这次“臣服”虽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但却是我对“臣服”的第一次尝试。
后来,我发现我们在做某件事之前,常常会在大脑里预演很多障碍,这些障碍让我们不敢去行动。
“臣服”应该就是不去理会大脑设想出来的障碍,只要内心不抵抗这件事,那就先去试试看。
但是对外人臣服似乎比较容易,对家人臣服却非常困难。
在亲密关系里,我们很难做到对父母、对丈夫、对孩子不抱期待全然接纳。于是我给自己降低了标准,如果实在做不到臣服,可以先从不对抗做起。
于是,我开始学着不对抗父母说的话,静静地听;
不对抗有小问题的婚姻关系,静静地观察;
不对抗孩子弄乱的房间,静静地看他玩耍;
不对抗疲惫的身体,静静地感受;
状态不好,就让自己在这个状态里趴下,静静地呆一会。
特蕾莎修女说:“如果你倡导和平,反对战争,就不应该去参加反战游行,而是把更多的精力和能量投放在支持和平的事业上。”
在孩子养育问题上,以前我和老公总是分歧不断,我一直处在和他对抗的状态,有声的对抗、争吵;无声的对抗、冷战;甚至还有刻意冷漠、忽视对方的对抗。
现在我明白:原来“对抗”反而意味着关注,我把能量都投入在了自己不想要的事情上,所以,不想要的事情一直在发生着。
做到“不对抗”之后,我反而多了一层视角,我看到了父亲和母亲角色的不同:母亲是用来融合的,而父亲是用来树立边界的。
遵从自己的感受,学会爱自己
《当下的力量》让我第一次明白了,感受和思维的界限在哪里。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不知道压抑了多少真实的感受。
从小到大,我一直努力成为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父母眼中好女儿、领导手下的好员工,甚至现在,我还在努力成为好妻子、好妈妈。
我被这些标签捆绑得太久了,但从来没有想过这些努力成为只是我的“思维”,并不是我的真实“感受”。
臣服的第一步就是要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要学会爱自己。
《游戏力》作者劳伦斯·科恩博士说过,每个人都有一个爱的能量杯,为人父母要学会为自己充电,蓄满自己的杯子。
其实一直以来,影响我最深一个因素是疲惫,无论是和父母的争吵,和队友的意见不合,还有对娃的情绪失控,最重要的原因是我觉得自己被榨干了,我的杯子里没有能量了。
于是,电光火石之间,我有了一个主意:无论如何,我要给自己放假。
既然语言上和队友讲不通,我就直接行动。
于是,某个周末,我把自己收拾打扮得美美的,早饭也不做,告诉队友和娃,今天我要逛街会友吃冰淇淋,然后潇洒地出门了。
既然没人为我蓄杯,那我就自己为自己蓄杯。
带娃的日子里,有时候我的能量实在太低,我就会给他放半个小时动画片,自己做个冥想或者睡一会。
在成为他的妈妈之前,我首先是我自己。
我必须要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他。娃也不会喜欢一个成天负能量满满的妈妈。
对父母,经历过吵架事件之后,他们多少对我有些不满。
但是我知道,有些话我必须要说,哪怕他们因此而讨厌我,对我生气,指责我。
这些虽然让我也痛苦,但是痛苦也让我获得成长,让我有了“被讨厌的勇气”。
只要臣服于被称为事实的那一部分
前段时间,我考驾照科目三没通过,这种状况当然让我很沮丧,但这是事实,无论我如何抗争,它都不会改变。
我需要臣服的,也只是这个事实而已。
大多数时候,我们面临的境况并没有多么极端,充其量只是一些条件限制、约束和要求等。
当我们学着在限制中臣服的时候,限制和臣服之间就会形成一股流,我们在这股流中做事,就会毫不费力,甚至充满了无限创意。
以前,我的行动力很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能接受现状,做了太多心理内耗。经常在还没开始行动,没完没了的心理内耗已经先把我打垮了。
比如:我想认真写点东西,但是又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写,也写不出一篇浏览量 10 万 + 的文章;
我距离这样的水平到底还要奋斗多久?
什么时候才能有点有实质性的进步?
本周日更打卡计划眼看又要失败了,或许写作这条路我是走不通了
……
当我学会臣服,我会开始想,既然现阶段水平差,那就先接受水平差的事实。
当我接纳了之后,我对自己再也没有那么多的苛责,也就停止了无休止的心理内耗。
之后,在重重苛责和接受现实之间,就有了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开始思考,以我现在的能力和水平能做点什么事情?
当眼睛朝前看的时候,行动力自然就跟上了。
接纳生活的两面,永远保持开放性
疫情封闭期间,老公和儿子刚开始的相处状态还不错,读书、运动、画画,各种活动不间断。
大概一周之后,能量状态急剧下降,有时候是爸爸心情烦躁,有时候是儿子大呼小叫。
起初,我对这种不和谐的家庭氛围非常抵触。
但当我想起,埃克哈特·托利说过:
“如果认为向上的发展才是好的,向下的发展是坏的,这是不对的,只有思维才会这样做判断。有衰退才会有新的成长。向下的周期是绝对关键的。”
我就告诉自己,既要允许能量状态的上升,也要允许能量状态的下降。
生活中所有被我们定义为好和坏的状况,都只是能量状态的正常运转。
我们的错误就在于,好的时候,总想着保持不变,坏的时候,又想着快点发生变化。
但能量状态的变化,根本不会受到我们的控制,它有自己的运转周期。
莎法丽·萨巴瑞在《家庭的觉醒》里写过:
“在自然界中我们很少能找到明确的两极现象,世界并非非黑即白。
当我们只看到事情的一面也就是通常我们看到的那一面时,我们几乎不可能做出好的决定。
当我们超越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我们看到世界的本质其实是一个整体。”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我开始学着提醒自己: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开放状态。
我们常评判说,“做这件事有价值,做那件事没有价值”,这其实都是在“设限”。
如果事情的发展恰好符合我们的价值判断,就会感觉很好;一旦事情没有按照我们的价值期待发展,就变成了无用功,我们也会因此感到烦恼。
当我们放弃所谓的价值判断,就等于让自己具备了开放性,这些烦恼也会消失。
保持开放,让一切自由发生。
这是一种更深的臣服。END
作者:小 m,80 后全职妈妈,四年前被迫辞职,却因此而走上了向内探索之路。本文来自:奴隶社会(ID:nulishehui)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原创文字,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讲自己的故事。
生命的根本需求
是渴望被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