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
仁是什么?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第一是“恭”,恭则不侮。就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他人保持毕恭毕敬的态度,那他就不会轻易招致侮辱。尊严这东西你越拿着它,越看着它,他越脆弱,但是你把它放在心里,表达为一种从容谦和的态度,那么它就存在。
第二是“宽”,宽则得众。禅诗里面有句话:“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一个心宽的仁,看到的世界一定是宽阔的境界;而一个小心眼的仁,看到的世界一定是狭窄的天地。
第三是“信”,信则人任焉。就是越有信用,就会得到更多的任用。也可以说,你的职业生涯越宽,老有人给你机会。有些学生资质平平,但是为人笃诚守信,他到一个地方就能守住信誉,给一件事就做好,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机会就会越来越多。一路走下来,两年三年,也许看不出来,但五年十年,你就会发现,他越干越好。这说明,诚信人品比专业技术要重要得多。
第四是“敏”,敏则有功。谁敏锐、敏捷,谁就能够建功立业。敏,还表现在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自省,对环境的观察上,能够防微杜渐。对变故和风险能先有知觉。
第五是“惠”,惠则足以使人。用宽慧之心面对你所有的下属,你才使唤得动别人。不但在精神价值上肯定下属,还能在利益上与他们分享,你就能够得忠臣死士。什么是宽惠之心?你从大局出发,不计较属下的小过,你就会得到更多的拥护。有这样一种心态,你就能够得到一个团队真正的尊重。
什么是仁爱?
我们通常对仁的理解是“仁者爱人”。在孔子那里,“仁”是一个含义极其丰富的概念,广义的“仁”是一个全德之辞,几乎可以概括所有的德目;狭义的“仁”是五常之一,是以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为主要内涵的道德情感、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使之符合道德要求的情感基础。
“仁”虽体现多方面的伦理道德价值,也是对各种美好品德的高度概括,但它有一个核心就是“爱人”。《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可见,仁者爱人。
孔子强调,这种仁爱“必由亲始”。家庭中的亲爱,是人最早形成的爱心。孔子弟子有若即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作为仁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后来儒家也以亲亲敬长解释“仁”的基本含义。“仁者,爱人”最深厚的根源即是家庭血缘的亲情之爱,离开了亲情之爱,“爱人”就成为无根之萍,无源之水。亲情之爱孕育了对他人的仁爱之心,“爱人”就是孝悌之心的外展与扩充,即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爱人”则是这种情感的外显,它必须通过显示于外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仁”的内涵还包括“忠恕之道”。朱熹解释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忠”是积极一方。孔子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作为“为仁之方”的行为模式,即自己所追求的、希望得到的东西,应当积极使别人也同样得到。“恕”是消极一面。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当你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影响时,必须考虑它的后果是否能为他人接受。可以说,“立人”“达人”,都是为他人着想,这就是“忠”;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这就是“恕”。曾子在概括孔子之道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实践仁德要从自己做起,从当下最切近的事情一步步做起。
“推己及人”内含着一个道德的标准。离开了道德的准则,以己之好恶推及人,不仅不能利人,还足以害人。因此,“仁者爱人”,特别强调爱人以道、爱之以德。推己及人,也须以道德之心推之。正己然后能推人。那么,如何才能“正己”?孔子提出的具体方法就是“克己复礼”。具体而言,便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按照礼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动(起心动念)都符合于礼,克制自身与道德本性相违背的一切私心欲念,造就完善的道德人格,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仁爱怎么来呢?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泛的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的发问,而且稳定问题别好高骛远,多问一些跟身边生活有关系的事,那么仁德就在这中间了。
也就是说,一个人学习的范围要博大,情怀要宽广,但是思考与行动一定要跟当前现实的问题有关,点点滴滴,朴朴实实。如果把学习、智取和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的话,仁就可以实现了。这是一种远大志向跟朴素行为的结合。
所以,仁爱是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提升的一种修养。仁爱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力量,它能影响别人,也能影响自己。仁爱最终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温和、雍容、大气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