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之前读了一本书叫《学习之道》,作者是象棋和太极双冠军乔希.维茨金,读完后写了书评。写完后,偶尔也会看看别人对它的评价,作为比较和反馈。然后发现,有些人读不懂那本书。
下面是某平台别人的读后感片段:
有时候,读不懂一本书是因为我们缺乏相关知识背景、阅历不丰富、心智不足等原因。
但是,《学习之道》明明是一本无需专业背景、无深奥理论的通识类书籍,为什么还是有人看不懂呢?
首先,我们来大概了解下这本《学习之道》。
顾名思义,这是一本写学习的书,但它不是一本论证学习的书,这本《学习之道》其实是一本自传体。
作者乔希.维茨金从他6岁是怎么接触上象棋的经历说起,讲到最终他是如何成为武术冠军的。但它又不是一本纯粹的自传体,作者在他象棋和武术生涯的经历历程、心理历程里夹带着大量关于学习的理论。
那为什么有人读不懂呢?
因为这些关于学习的理论是极其分散的,可以说是相当混乱,毫无逻辑。所以,结构性逻辑不好的人对这本书有点难以消化,看得七零八碎。
想理清一本书的要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做思维导图。但问题是,思维导图只是工具,思维不对,思维导图也只是表面功夫。
看下面这个:
像上面的思维导图没有任何意义,它只不过是把目录罗列了一遍而已。
有用的不是导图,而是思维。所以,我们得用我们的思维去重新组织文章观点和内容。
就像下图那样的才是真正组织过的思维导图。当然,这个只是简易版,但我们还是看出跟上面的区别。
那它是用什么思维来组织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也就是结构化思维,它是一种树状思维结构,一个中心论点,分叉出去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再分叉出去几个论据之类。横向的内容是有逻辑关系的,可以是并列结构、可以是按时间、空间等来分类;而每个枝丫下去也是有逻辑关系的,通常是一种演绎关系。如果想了解更多,看《金字塔原理》。
结构化思维就是一种工具,我们熟练之后,看书时就会自然而然去重新组织它的内容,我们的理解能力也就有个质的飞跃。
2
看不懂一本书除了缺乏结构化思维外,还有一个原因。糟糕的是,明明没看懂,读者还自认为看懂。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看到书中事实性知识,看不到里面的规律或知识的逻辑。
我以《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这本书为例,这本书是一本很浅显的经济学书,看不懂的人肯定不多,但也不是不存在。
在某平台的书评中,有人就直言看不懂书中的一些内容。就算有些人觉得自己看懂了,但从他们的读书笔记来看,并非真像他们认为的那样。
这本书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两部分。每部分都有很多篇小文章,有些章节讲工资、有些章节讲资本、有些章节讲成本等等。题目看似不相干,其实是有很紧密联系,甚至环环相扣的。所有内容之下隐藏着经济学的规律。
我在这本书的书评了把经济学比作一头猪。那些章节的内容就是那些猪耳朵、肥猪肉、猪尾巴、猪肝、猪肺和身上其它肉肉,假如有一个从来没见过猪的人,他看了这些后还是不知道猪是长什么样子的。
但是,假如他看到了保存完好的猪骨架,即使没有猪肝、猪肺、猪肉肉,他依然可以大致知道原来猪是长这样子的。
而《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这本书里面就是介绍微观和宏观经济这两幅猪骨架的。
这两个架构可以看做是一个工具,我们懂了这个架构也就懂了经济学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懂了怎么去分析一些生活中的事情。
可这么明显的经济学规律(构架),为什么就是有人看不到呢?
因为他们习惯了学校里的学习,学校里考试都是考什么的?我直接借用《人是如何学习》这本书的例子:
但其实,我们更需要的是理解性学习,需要知识来理解世界、解决问题,不是一大堆事实性的东西。
按照理解性来读书的话,刚才那个动静脉知识则是这样: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读不懂《斯坦福极简经济学》的原因,因为他们只是知道经济学的事实性知识,不知道经济学是怎么运作的。
好了,为什么一本很简单的通识类的书,我们有些人也会读不懂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结构化思维不好,一个是只会看事实知识,而不会理解里面的运作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