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象岗,又名固岗,席帽山,乃越秀山之侧。
明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广州城扩建,合宋代三城为一。故开辟城北山岗,拓展八百丈,凿象岗为北城门,至此,象岗独立于越秀山之外,二者之间的大道乃出入北门之主干道。
三百年后,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于岗顶建拱极炮台。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来犯,拱极炮台多次击退城北之敌。
再后,太平军起义围攻广州,叶名琛速令广州城守军闭关死守,发炮外击,力在保一方平安。
直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象岗仍是军事管理区。
(二)
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基建开始增多,三年之内,象岗被削平达十七米之多。
一日,某单位宿舍楼工地处工人施工时,偶遇石块。现场负责人凭借多年施工经验发觉有可能是古墓,便立即联系广州文物保护单位,汇报此事。
当时广州文管会负责人率队亲临现场,并于深夜十点,安排专家通过石块缝隙,进入墓穴,一探究竟。可喜的是,此墓保存完好,未经盗挖。随即,专家立即整理报告,上报国务院,在得到时任国务院两位副总理的批准后,成立专家小组,正式挖掘古墓。
文物一件一件出土,墓主人的身份却迟迟得不到验证,直到发现中国考古发掘的第一枚帝印:文帝行玺。
(三)
赵佗死了,南越武帝,一百零五岁。
太子赵始终生未得继位。
故佗孙赵眜代立为帝,南越国第二代王,号称南越文帝。文王名字有二,对外自称赵胡,对内则作赵眜。
据《史记 南越列传》记载,赵眜刚上任就遭遇外敌侵犯。闽越国趁南越国刚立新主,国内政局不稳而攻之。赵眜深知根基不稳,新立则战,劳民伤财,不得人心,故使人上书至汉武帝称“两越俱为籓臣,毋得擅兴兵相攻击。今闽越兴兵侵臣,臣不敢兴兵,唯天子诏之。”
南越主动来投,正合汉武帝开疆拓土之意,称赞南越多义,逐兴师遣将,往讨闽越。南越国因此得以太平。为报出兵之恩,赵眜派太子赵婴齐前往长安做人质,汉武帝将其置于身边,充当侍卫。
赵眜性格软弱,一生多疾,为求长生不老,效仿秦始皇,使人炼丹,终不得,且深受其害,未到天命之年即驾鹤西去。
(四)
赵眜之墓,以山为坟。象岗葱葱,时光荏苒。
屠睚,任嚣,赵佗,南越国从无到有。
赵眜继承了先辈的事业,坚守一方,虽一生未能实现长生不老,但历史不会将它遗忘。
长眠于象岗山的赵眜,就在这块广州城内的高地上,俯瞰沧海桑田,千年变迁,他从未曾退演,只是人们安于生活,忘了昨天,直到1983年6月9日,重现天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