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台风的影响,上海的雨一旦开始就好像停不下来。和画里烟雨蒙蒙的细雨不一样,台风季的雨滴个个饱含了憋闷,用力地发泄在城市里。淅淅沥沥的声音不断,像是有一条小溪在窗外流过,坐在溪边,有轻快的风吹过,适合与好友聊天,也适合独自写作。
上海的雨像是一股脑湿冷的情绪浇下来,但又波澜不惊。盼着爱人归来的姑娘逐渐放弃了悲伤,日复一日地倚着窗台循环着生活,就像这样的带着些许幽怨,既不消极也不积极的情绪。
还没抓紧时间去一次北京,但我想北京的雨和上海不一样。猜测着该是像北京的姑娘一样爽朗、随性的。自顾自地冲刷着那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洗去尘埃,浇灭喧嚣。
回到主题上,为什么我们会不停歇地写作,创作出一篇篇不会被发行的文章?
许多人记日记、写读后感,给自己留下纪念,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生命的溪流里顺流而下,经过美景时希望能够保留下眼中的美好,便拍下一张张照片作纪念。我们在生活的汪洋中无依无凭,每人都像是一座孤岛,于是我们抛出一个个漂流瓶,希望能够被人看到,希望能够总有一天能够与人相遇。
记忆力是一件很不可靠的东西。发生的一件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加上种种细节,已是错综的一团。再添上现场的情绪,事后的想法,更成庞然巨物,凭借记忆,无法承载哪怕十分之一。于是有人记录下来,把经历过的这些事件妥善地收纳在文字里。对待重要的事要有仪式感,它们是组成你生命的血肉,不能敷衍对待。留不住的感情有人会用纹身记录,记不住的故事我们便用文字来保存,其实是同一件事。
活到一定阶段,便认识到最概要的事实。每个人都与孤独形影不离,与人能够深度的交流是莫大的福分。然而我们的肉体是受限的,无法在此时此刻将心里的情绪、想法传达给所有频率相近的人。因此,用文字把此刻的自己封存起来。文字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当有一天被合适的人读到,便能与她发生精神上的共鸣。
佩服所有能写出好故事的人。过去总是觉得写故事的人媚俗、粗糙,但陆续读到许多优秀的作品,才明白这是多么有挑战的一件事。且不谈文字技法,光是凝聚出投入故事中的情感,想象出完整的剧情,就极度耗费精力。写作是一个从自己这个容器向外倾倒的过程,只有容量丰满的作者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作品。要将自己的经历、情感融入故事中,这样写下的故事不光光是文学作品,更是自己生命的片段。
想见见身边所有能够写下美好文字的人,通过文字认识、喜欢的人,绝对不会令人失望。把写作当成是生活的一种方式,就算文章不能发行成册,又有什么遗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