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和管放聊天,当时管放是某公司总经理。他对我说:“哎,队伍不好带啊!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
我笑答:“管总,你也太幽默了!”
其实我认为他说的还是很有深意的。没想到,时隔10多年,在我教育孩子的时候,竟也遭遇到这样的窘境。是管,还是放?这是个问题。
《鹰架儿童的学习:维高斯基与幼儿教育》中介绍的维高斯基和后人的研究给出了相应的分析和答案:
在高度控制的,传统的教室中,老师只给孩子一点点空间来发展自我引导,他们只有在学业成绩的短程目标上有稍高的成绩表现。但如果讲到培养自动的学习、兴趣、参与、和创造思考,他们显然就比开放教室的孩子不足。
传统上以学业为主的教育机构,例如一些以升学率著称的名校或者教辅机构,往往培养出听话的乖孩子,他们有严格的自我控制能力,但却不具备修正自己思考和调整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在家庭方面,也存在相似的情况,一类被称为"权威专制型"父母(经常提出过度的要求,当孩子无法达到要求时,就表现出拒绝和惩罚)的孩子,会比较紧张、退缩、不快乐、当失败来时就变现出敌意。
另一方面,过分宽容放任的环境,并没有提供足够的结构和挑战,来培养孩子自我规范的能力。当我们走到极端以孩子为中心的场地时,往往会陷于造成分心的、冲动的、和无法自我控制行为的危险之中。
在家庭里,"放任型"的父母(这种父母避免提出任何形态的要求),他们的孩子则会表现缺乏控制的能力、表现反叛、不服从、以及无成就的相关行为。类似的情况,还会发生在隔代抚养的家庭和儿童托管中心当中。
这确实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理想的情形是,老师承担有弹性的权威角色,跟孩子分享做决定的过程,并且提供引导和支持,来回应个别的需要。相应的,父母被称作"权威开明型"父母。
他们与孩子彼此商议,他们对孩子有合理的要求,在一定范围里让孩子独立,当孩子在困难时,提供足够的支持,当孩子开始成功时,又逐渐减少指导和干预,他们对孩子的期望以温暖而负责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们的孩子往往比较有自信心、能有效熟练新的活动、在学校表现良好、在社会和道德方面也表现的比较成熟。
在199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项目测试中,成人以直接和命令式的说话,往往孩子的表现与之呈负相关,也就是说,成人越是简单粗暴,孩子的表现就越差。而如果成人采用提问和叙述性的方式,给孩子机会思考并谈论这个活动,则与成绩呈正相关。
如果活动中,是成人先开始做,与孩子或活动有较多的身体接触,孩子在认知发展的评量上表现也会较差。反之,成人如果退后,让孩子接触活动的材料,而且只有在非常需要的时候才介入孩子的活动,这样往往孩子会有较高的成绩。
而那些事先由成人将活动内容分割成易于掌控的较小片段,并在孩子不再需要帮助时就能敏感的意识到,及时退出或减少帮助,孩子往往表现得最好。此外,最好的学习状态是发生在他们与别人合作,并积极从事问题的解决的时候。
这就是基于维高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鹰架式教育法的核心:提供给孩子适当的挑战性和支持性的环境。
在支持方面,当孩子需要帮助时,成人提供协助,但当其能力增加时就减少协助。协助可以是提供选择,比如把填空题变成选择题,也可以是设定一定的规则,又或是口述或示范,分解目标,通过材料的组织来调整活动的难度。
结论:要管,也要放。
欢迎关注系列文集:《如何提高孩子读写能力》
欢迎关注系列文集:《语文同步说文解字》
欢迎关注系列文集:《STEM Kids 少年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