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問題:你怎麼知道一個東西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效呢?比如一種賣得很貴的保健。
- 最底層的判斷力,是既然這個東西"貴",那就肯定有效。貴可以讓你覺得有效,最多相當於理論上應該有效 - 可是真正有沒有效,得看實踐。
- 第二層判斷力,是有個熟人吃了這個保健品有效,所以我認為它有效。一個例子無法證明有效。可能熟人那幾天偶然身體不好,本來不吃也能恢復。
- 第三層判斷力,是對人群的研究。但還是不能說明這個保健品有效,你怎麼能知道是吃了保健品的人身體好呢?還是身體好的人更容易買保健品吃呢?
- 科學家會怎麼做呢?說X對Y有效,就是要建立從X到Y的一個因果關係: X->Y,事情的複雜之處在於,往往會有一個其它因素Z,即影響了X也影響了Y。比如X代表每天鍜鍊身體,Y是身體健康,Z是年齡。科學上管Z叫"干擾因素 (Confounding Factor)",也叫潛在變數。不考慮Z就貿然說鍜鍊身體對身體有好處,那你就犯了混雜偏誤,也叫混淆偏移 (Confounding Bias)。Z,混雜了X->Y的因果關係。
- 我們可以只考察同一個年齡段的人,看看其中鍛鍊及不鍜鍊的人的健康區別,來去除Z的混雜。
- 第四層的判斷力,就是如此這般,你想到一個因素就控制一個因素,控制了各種可能因素之後,給你一個結論:X跟Y之間有這麼一個推測性的關係。
- 第五層的判斷力是隨機實驗 (by Ronald Fisher)。大規模隨機分組的好處就在於,因為沒有使用任何主觀分類標準,那就不管你有什麼干擾因素,這個干擾因素在兩個組裡的強度應該是大致相同的。只要實驗的樣本量足夠大,隨機分成的兩組之間就不會有本質的差異。
- 但有些事不能做實驗,比如你想知道吸煙是否真的導致了癌症。
- 第六層判斷力,是用更簡單、更準確的方法決定到底應該控制那些變數。所謂"存在干擾因素",就是 - P(Y|X) != P(Y | do(X) )。
- 根據這個定義,科學家得出了兩條判斷規則,給定任何一個因果關係,我們都能確定到底那些變量應該被控制。
- 第一條規則是"後門"路徑的信息傳遞必須被隔斷。
- 第二條規則是如果後門路徑中有"A->B<-C"這樣的碰撞結構,那就不要控制了。
精英日課 s2 The Book of Why: 05 六個判斷力層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提問的智慧 How To Ask Questions The Smart Way Copyright © 2001...
- 长期在群内浸泡,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一种领悟。最近一段时间焦虑,压力成为一种常态化,原本身体已经出了点问题的自己,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