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教育孩子学习过程中,大多数人会关注外在目标,是指考多少分,考什么样的高中,考什么样的大学。往往忽略了学习的内在目标,孩子天然的有求知的欲望,通过学习获得满足,这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跟他玩算术游戏,比谁算的快,孩子算对了,我们及时表扬他,孩子会非常愿意玩这个游戏。表面上看,孩子获得了外在成就感,其实是孩子内在目标得以实现。孩子想表现的更好,在学习方向上产生内在压力,驱动孩子表现越来越好。
孩子厌学是内在需要没得到满足,内在目标受阻衍生出来的问题。导致孩子厌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在观念层面上认识不正确。中国的文化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譬如,我们跟孩子讲,“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学海无涯苦做舟”“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孩子得到的是学习等于痛苦的神经连接,还没开始学习呢,已经做好了痛苦的准备,而人的生物本能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痛苦的事情肯定会避而远之。
再就是学习无用论,这个观念害了很多人,特别是我们这一代,并且社会上确实也有这个现象,当年学习好的同学考上了大学,给学习不好的、当老板的同学打工,然后就有人总结出了“学习不重要,钱才重要”的观念。认为学习没有用,脑袋灵活,能挣钱就可以了。这在观念层面导致学习行为走向以“有用”为目的,把学习过程当成任务,就太痛苦了。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是要有什么用,现在社会是终生学习时代,现阶段学习是为以后打基础的。
2、孩子的主体性发展受阻,父母控制、强迫孩子学习,导致孩子主动学习意愿减弱,生命状态进入被动模式,孩子想努力努不上力,想积极,积极不起来,严重的甚至产生拖延症。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拔苗助长,急功近利地督促孩子。要解决厌学问题,我们得想办法恢复发展孩子的主体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允许孩子试错,尊重孩子不想学习的感受,既然不想学,就暂时不学,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大胆试错,让他做一个自由的人,恢复他的主体性,然后再考虑学习。
跟分数比起来,保护孩子的主体性特别重要,特别是孩子在小学阶段,孩子愿意学习比能考多少分重要多了,只要孩子还愿意学习,意味着孩子有主动学习的需要和意愿,孩子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3、认知过程的不完整。佩斯泰洛奇发现一种心理现象,人的认知过程必须有输入,有输出。刺激输入后,生理层面必须做出反应,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大家观察幼儿,吃饱了、睡足了后,他一刻不停地动,那是正在学习的过程。(没有建构就没有教育。我给孩子们讲的很通俗,吃饭后得干吗?孩子们说得拉屎,学习也一样,吃进去的东西消化后要拉出来。写作业的过程就是输出的过程,不要把写作业当完任务,当成一个主动输出的过程,才能把知识吸收好,才会爱上学习)。学习过程不完整,会导致兴趣的丧失,导致学习受阻,导致学什么讨厌什么。教育的误区就是过度强调输入,家长、老师不停地给孩子灌输,而忽略了输出的价值。父母要创造输出的机会,比如带孩子旅游,就是学习地理知识的输出,参观历史博物馆就是学习历史知识的输出,让孩子买东西算账,就是学数学知识的输出等等。
4、有句话“爱屋及乌”,同样也会“厌屋及乌”,孩子讨厌某个老师,会导致孩子讨厌该老师教的学科。孩子跟父母对抗,跟老师对抗会导致厌学,解决这类问题导致的厌学,首先要解决对抗点,就是人的问题。
5、父母要求过高,导致孩子追求完美。父母要求高也可以,前提是爱得足、纯度得高。这些孩子小学时看不出有什么异常,到初高中时,追求完美的孩子会产生过高的内压,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在学习过程中导致过度消耗,时常感觉精力不济,这种主体感受会直接导致孩子厌学。要消除此类厌学情绪,父母需要有极高的能力,把注意力焦点转移到学习过程上,让孩子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性格没有优劣,只是这种性格在学生时代导致他厌学,导致过度消耗,学习效率低下。对性格了解的越多,相当于有了一把屠龙剑,如果不会使用会伤到自己,消耗自己,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用这把剑,怎么利用好自己的性格,扬长避短,了解的越多,内在的冲突就越少。追求完美的孩子,我们要给到足够的情感,让他自我否定的感觉消除,妈妈想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爸爸要给孩子机会证明自己。
6、道理讲的过早,导致孩子求知欲下降。道理讲多了,讲早了,求知欲就弱了。又要求知,又要学习,这类孩子容易在学习上疲累不堪,对学习没有兴趣,每天还得面对。对这样的孩子要多讲情理,少讲道理,抓住机会让孩子多动手,多实践,把早期给他讲的道理,让他有机会输出。
7、饮食结构不健康,间接导致学习受阻。有一个调查,每天吃早餐,吃素食的孩子,在学习上热情比较高,平均智商112,以肉食为主的孩子平均智商90。现在孩子营养过剩了,过剩的营养没法消除,在体内不良储存,造成负担。
如何面对厌学的孩子,有几个原则。
1、不要让孩子抗拒,试着从抗拒到接纳,把孩子的行为进行正常之辩。告诉孩子,像他这样被教育的孩子都会厌学,这是正常的,当他真的不想学的时候,不要责怪自己,这是正常的。孩子只有意识到自己是正常的,他才有机会疗愈自己,人难以疗愈自己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是不正常的”,一直在挣扎抗拒,抗拒的将永远存在,接纳的将自动消失,给孩子的厌学找到合理性。
2、以分数为目标转移到以成长为目标,导向成长。大海里的船要想经得起风浪,必须增加吨位。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要想抵御风浪,必须成长自己,不跟别人比较,增加自己的吨位,无形中发展了孩子的内在目标,学习是为了增加吨位,而不是跟别人比较,唯一能比的是跟自己比,让自己变的更好一点,把成长自己当成追求的目标。
3、输入和输出原则,想办法建构途径,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输出。
4、摆脱与创造原则。摆脱脑袋上的标签,撕下负面标签,创造新的身份。譬如,杨老师小学时学习不好,家里人说,不是学习的料,于是送到体校。在体校里因为跑的快,在班里从差生成了好学生。老师都说这是好苗子,将来可以拿奖牌。杨老师在这里获得了新的身份,找到了自信。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创造一个新的身份,孩子学习的感受会变,这是很高级的教育方法。
5、把功利思维变成审美思维,不能再把学习导向功利,学习外显的功用没有,就是打地基。学习的过程一旦导向功利,人就无法进入学习思维本身,把学习这个事整的没有美感。如果孩子把自己当成学习工具,不可能产生学习审美。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习过程中产生审美需要,学习出无穷的美感的孩子不可能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