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晚上8点,是刘红萍老师第三次分享日本作家岸见一郎跟阿德勒学育儿的《不管教的勇气》,她重点分享这本书的第三章内容:赋予孩子勇敢面对人生的勇气。

有的孩子对自己没有自信,总觉着自己做什么事都不行,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也总是不放心,常常包办代替,在旁边指手画脚,久而久之,孩子也怀疑自己做事的能力。
其实,树立孩子勇敢自信的意义是重大的,只有信心十足,孩子在学习上,以及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中,才会有更大的成功。










下面是刘老师的分享稿:
她从四个方面向大家阐述如何赋予孩子面对生活的勇气。
一、不要认为自己不行。
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乐观率真,在他们没迈进校园之前,没有碰到具体等量他们的标尺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是自信而阳光的,就算是被同伴捉弄、被父母责骂也很少流露出自卑的情结。孩子的不自信往往是从开始真正学习时开始的,或者具体说是从面对“考试”这把“标尺”时开始的。现在的好多学校像一只被施了魔法的笼子,一旦孩子被关进来便被“没收”了所有的兴趣爱好,不管你曾经是长跑冠军还是音乐百灵,不管你喜欢观察小动物还是热爱劳动,来到这里你都只能做一件事----背书、学习,喜不喜欢都得做,最后拿一把尺子衡量你,而且是父母老师甚至所有人都认可的一把“尺子”,给你定位、贴标签。面对学校这样“笼子”和考试这把“尺子”,很多孩子开始渐渐的自我否定、自我定义-----我不行!我们常说教育是挖掘、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看看我们那些没自信、没勇气的孩子,这哪里是挖掘,分明是填埋,填埋了孩子的热情自信,填埋了孩子的率真与梦想!而我们老师大多数时候也没有去唤醒孩子的灵魂,面对破土而出的嫩芽,缺少情感的呵护,没有慈爱的守望,却一味的、自以为是的、冠以爱的名义的去拔苗助长!
当下的教育体制及生活的大环境还没有进化到可以彻底摈弃考试这一法宝,作为成人我们必须能客观理性的看待考试、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及勇气。更多的注重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付出及表现,不过多拘泥于已经生成的成绩单,鼓励孩子向前看,积极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
另外,别揪着孩子身上的缺点不放。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但却总是抱着苛刻的心态要求孩子接近完美。考了99分的孩子要被训斥为什么丢失那一分,殊不知面对父母师长的苛责,孩子很难找到归属感、很难建立自信。再比如,有些孩子天生聪慧,性格开朗又富有爱心,善于交谈还言辞优美幽默,就是喜欢偷懒,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然而就算不影响考试成绩老师也不能接受。不是数落就是惩罚,结果没有任何改观,老师便又习惯性的给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把他从好孩子名单上划走了。这点坏毛病就好比是一张干净的白纸上面的一个黑点儿,我们不能因为一个黑点就舍弃整张白纸,那是资源浪费。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孩子身上有缺点就全盘否定他,而是应该努力放大他的优点,就好比努力利用那张白纸资源,说不定那个“黑点”还可以成为整张白纸的点睛之笔呢。
我们尊重结果,但更应该注重过程。尤其是面对学习中的孩子。因为每个人之间都存在个体差异,所以不能强人所难。记得我的一位同学,上学时特别能吃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读书,晚上大家都休息了她还在加班补习,但考试成绩却总不尽人意,她母亲每次看到成绩单都会数落她半天,还扬言定义她就不是学习的料。所以每次考完试她都会蹲在角落里默默流泪,至今那挂在她腮边的泪珠在我的记忆里仍晶莹剔透、闪烁着忧伤无奈的光芒,最后她便也“承认”自己不是学习的料,早早辍学了。相对于考试成绩,她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勤奋、坚韧应该更值得被认可被尊重吧,带着满心的失落走出校门的她又要经历多少磨难或艰辛才能重拾生命的自信与勇气呢?想想这些不免令人唏嘘,希望我们能借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
二、体验自我价值感、贡献感
我们从孩子出生便开始了对他的各种给予,给予食物、给予帮助、给予关爱。父母双亲在这样的给予里体验着自己的价值、责任,也体验着给予的幸福感。我们的孩子是在享受别人给予的空间里长大的,他们也应该享受给予别人的幸福体验。让孩子享受手有玫瑰余香的温情,享受助人为乐后的充实与满足,从而体验高端的存在感、喜欢自己。想到自己对别人有用而充满自信,并渐渐的拥有面对生活种种的勇气,最终形成解决人生各种课题的能力。
人生的大幸福不是来自对高端物质的享乐,而是于社会有用的贡献感。如同文本中所讲授的故事的主人公那样,在面对自己的荣耀与同伴的生命时 ,他懂得挽回同伴的生命比登顶成功更重要。只有心智成熟的人才能享受到这份不平凡的、因付出而获得的贡献感所带来幸福与满足。
三、学习是贯穿一生的天职
我们强调过终生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应该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差事,所以不要为了安慰孩子眼前的辛苦而用“找到好工作后就不辛苦了”这样善意的谎言来欺骗孩子。帮助孩子找到好的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目标,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这才是身为父母应该做到的。另外,精准定义学习的意义。孩子今天努力学习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也不是为了替祖国扬威立信,他是为了自己而学习的,为了心目中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努力学习然后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里的努力,是适合不同孩子不同接受能力的努力,是张弛有度、劳逸结合下的努力,不是老师父母眼中废寝忘食、头悬梁锥刺股般的努力。生命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比珍贵的,我们不荒废时光,也不草率生命。我们努力的目的是成全自己、贡献社会。让生命的长河奏响和谐激昂的乐曲。由此,我们应该能使孩子享受学习的过程,理性看待学习结果,从而增强自我接纳的勇气、收获自信,最终贡献社会。
四、来自父母的定位
我们常说父母师长的嘴巴是开过光的,你定义孩子是天使,他就是挥着翅膀的小天使;你诅咒他是怪兽,他就狰面獠牙扰的你鸡犬不宁。但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却喜欢明知故犯,习惯性关注孩子的短处、缺点和问题行为,习惯性不顾及孩子自尊情面,于外人前揭短,习惯性贬低孩子还不道歉。殊不知自己的这些“习惯”正在一步步把孩子置身于自己的对立面,使孩子否定自己、失去做事做人的自信和勇气,甚至对父母怀恨在心。作为父母教育目的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智慧的父母总是拿着放大镜在寻找孩子身上的优点、闪光点。面对十岁还不会说话、屡次被学校退学的笨孩子、坏孩子,如果没有来自母亲的慈爱与守护就没有举世闻名的爱因斯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与短处,作为父母应当有效的规避孩子的缺陷,挖掘他所擅长的,从而使孩子内心阳光,充满生活的自信与勇气。
另外,作为父母师长,我们应该做到事前严格、而不是事后严厉。严格发生在事前,是对制定规则的成人和遵守规则的孩子的双向要求,也就是说父母老师和孩子平等遵守规则的制约,成年人这时候更多的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儿童则有样学样,规范自己言行,最终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严厉发生在事后,一般是父母老师对于孩子没有达到规定的或者理想化的目标时做出的惩戒行为,是孩子单方面需要面承受的身心压力。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自然也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孩子需要面对生活的勇气。而这份勇气首先来自孩子自己努力学习所收获的价值认同感,其次是来自父母的鼓励认可这份原动力,第三来自心怀大爱的社会贡献感,最后来自终身学习奠定的踏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