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官方发布的统计数字,到2014年底,全国近1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提出再生育申请不等于生育)这与政策实施初期专家预测的一年不超过200万“二孩”出生相比,目前申请情况低于预期。
回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相当一部分人冒着被罚款,被降职,甚至被开除公职的危险,超计划生育,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报不上户口的“黑娃娃”。现在,好不容易有了生育第二个孩子的“资格”,却遭遇“没人生”的尴尬。
关于这一现象,绝大多数人认为是现在的生育成本和教育成本太高所致,也有人认为是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已经由“多子多福”转向“少生优育”。这是很显然的,还有一个隐藏得很深又极为偏执的“自我”思想。
我们中国文化历来重视群体的团结,不推崇个人英雄。而“自我”思想源于西方文化。
西方的一些哲学家认为,对于物质本身来看,自身就是宇宙的中心,自身的存在形式和状态是最重要的,其它的一切都属于客体,是因为自身而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该物质自身就是主体。这就出现了主体和客体的矛盾;物质从产生,发展,消亡过程中,每时每刻所表现出来的,维持其自身存在形式和状态的倾向,就是物质的自我。
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一论断是对还是错,但其中“自我”的思想颇受我国一些学者的亲赖,在他们的极力推崇下,大部分青少年深受其感染,家庭内、学校中、社会上极其偏执的“自我”铺天盖地。一对夫妻打算生育第二个孩子,他们读高中的女儿就威胁说,你们给我生弟妹,我就给你们生外孙。这样的青少年见不得再有一个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很怕有人挤对自己的地位,当他们进入育龄期时,偏执的“自我”思想作祟,鼓吹只过好自己的一辈子,别的都对不起了,因而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不承担基本的责任。
老子曰:“不上贤,使民不争。”(《道德经》第三章)而我们的一些学者却积极推崇西方的“自我”思想,致使我们的一大批青少年沦为盲目的、浮躁的追星族。
中国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后”,从字面看就是娶妻生子,但是,娶妻生子实质是为家庭发展、为社会进步、为人类延续尽责。在“自我”思想的侵蚀下,我们的一部分青少年连基本的责任担当思想都没有了,真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