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意错觉——“看见”不等于“看到”
当人们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区域或物体时,会忽略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即使有时这些不需要看到的东西是很明显的。这就是为何在生活中,我们会对很明显的事物选择视而不见的原因。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路边停车时,突然发现自己行驶的路线上有其他车辆出现,于是不得不紧急刹车。这便属于注意错觉(illusion of attention),在心理学领域称之为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通常来说,人们都会认为,应该可以看见自己眼前的一切,但事实是,大脑只能处理来自视觉世界的一小部分信息。人们对于意料之外的事物经常是看不见的。
“看到”是目光停留在某个物体的一种感觉过程,而“看见”是知觉过程对看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合,然而,我们的大脑并不难能有效整合所有我们看到的信息。所以,即便我们花费大量时间来观察周围的事物,还是有很多重要信息被“视而不见”地错过。
2.记忆错觉——“记得”不等于“记得准”
记得不代表记得全,人们对记忆的认识与记忆的真实工作情况是有巨大差别的。也许你认为人的大脑可以永久储存记忆信息,而且不会发生变化,但事实是,人们的记忆信息并不是现实的复制品,我们的每次回忆都是一个信息重新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受到个体主观意识的制约。当我们的信念、情感发生变化时,记忆也可能会改变。有时甚至会把他人的信息当成自己的经历并储存在记忆之中。
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如果短时间内物体表面特征明显改变,人们并不能觉察得到,即“变化视盲”。人们很难发现预料之外的物体发生的微小变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花费不菲的大制作依然会有穿帮戏的原因,即使是专业找茬人也不能对变化视盲完全免疫。这是人类认知系统存在的局限性。
3.自信错觉——“自信”不代表“能力强”
达尔文发现,低能力的人更容易表现得比高能力的人高估自己。人群中有一个优于平均效应,即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优于平均水平。自信错觉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出现的,在有力证据面前会消除。对自己的水平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才能让自信错觉的干扰减少到最小。
假设你和几个人一起共同猜测一个罐子里有多少颗豆子,你可能认为大家一起坐下来讨论得出一个大家认同的数字是比较有效的解决方式,但是你错了。最优势的方法是:大家彼此既不讨论也不交换意见,仅仅根据自己的判断写下评估的数目,最后对这些独立思考的数字取均值。所以,人多不一定力量大,不可否认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但这也容易引起集体的自信错觉。
4.知识错觉——“知道”不代表“明白”
熟悉知识与掌握知识并不是一回事儿,人们常常把“自己有能力弄懂”与“自己已经懂得”混淆。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考试时明明对某个知识点很熟悉却答不出来的原因。人们喜欢关注比较容易理解的零碎信息,并由此认为已经全都掌握了,殊不知那些被忽略的信息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为什么天气预报无法准确无误地预报天气,即便如此,为什么人们还是会持续关注天气预报?天气预报与其他预测不同的是,可以迅速得到最直接的反馈,从而能够很快地综合考虑大气状况等影响气候的因素,修改数学与统计模型,从而使得预测越来越准确。如果人们也能像天气预报那样,不断接收反馈信息,就可以校正、判断,从而避免知识错觉的干扰。
5.因果错觉——“相关”并不是“因果”
因果错觉主要是建立于认识上的三种偏差:把任何事物都归类在经验中的已有模式之内;从巧合发生的事情中寻找因果关系;推测先发生的事情是因,而后发生的事情是果即人们总认为先发生的事情是后来发生事情的导火索。
请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冰淇淋的消费量与溺水死亡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很明显,这两件事情并没有任何因果关系,而应该是有第三个因素:炎热的夏天同时决定了冰淇淋的销量与溺水死亡率。所以,不要把相关关系误认为因果关系。
6.潜能错觉——“潜力”并不是“无限的”
人们之所以会陷入潜能错觉,是因为坚信:人类对于大脑的利用还处于低效率状态,众多的脑力资源还埋藏在大脑深处。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只应用了10%的大脑,其余90%的大脑都处于待激发状态,然而这一结果并没有强有力的科学证据证明。大部分人都相信”如果有人在背后盯着自己,就能感觉得到”。这其实很奇怪,人的目光并不能转弯我,为何能感觉到呢?这种判断仅仅是一种直觉,所谓的“第六感”,而这种第六感是如何产生的却无从得知,于是所谓的潜意识便产生了。那么,问题来了,潜意识究竟是什么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