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选》名著导读
文/韩月娥
学习目标
1.了解名著《艾青诗选》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2.学会品读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诗人深沉的感情,培养爱国情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当中,艾青是个大形象。 ——牛汉
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 ——聂华芩
二、了解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主要诗篇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太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北方》《向太阳》《我爱这土地》《树》《火把》《黎明的通知》《礁石》《鱼化石》《光的赞歌》。
三、创作高峰
1.20世纪30年代 2.1978年以后
(一)20世纪30年代主要作品创作
1.创作背景:
抗日战争开始后,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慷慨激昂的诗歌。
2.创作风格:
他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而且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把新诗推向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3.代表作品:
《我爱这土地》《北方》《黎明的通知》《向太阳》《火把》。
(二)1978 年以后主要作品创作
1.创作背景:1957 年艾青被错划为右派,1978 年重返诗坛,经过了二十年的沉寂,诗人“归来”,久被压抑的情感澎湃高涨,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另一个高峰。
2.作品风格:
这一时期的诗人,仍然继续着歌颂光明的主旋律。还有一些哲理小诗,通过意象来反映人生,充满哲理,饶有兴味。
3.代表作品:
《鱼化石》《镜子》《光的赞歌》
三、读书方法指导
(一)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
(二)品味诗歌的语言。
(三)把握诗歌的意象。
(四)体味诗歌的情感。
(五)体会诗歌的理性美。
四、诗歌诵读、品味
1.以小组为单位诵读、赏析展示
2. 一人朗诵,小组品析
(一)品读《我爱这土地》
这是一首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诗中诗人化身为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歌唱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度。接着进一步描述鸟儿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
诗的第二节,诗人笔锋一转,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年代里一切爱国志士对祖国最真挚情感的告白。
(二)品读《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中多处运用排比,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
(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20世纪30年代,艾青离开浙江老家前往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都市武汉,却没有看到全民积极组织抗战的景象,到处都是无家可归的难民和流浪者,于是深夜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内写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全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
(四)《太阳》
太阳在这首诗中是一种象征。这种象征的写法寄托了诗人向往未来、追求光明的激情。
(五)《树》
中华民族是有着凝聚力的,当遇到压迫的时候,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的时候,清贫的中华儿女们会团结起来,进行殊死的斗争。诗人是深切了解中华民族的,他知道中华民族内在的巨大凝聚力。因而,当诗人看到树的时候,便想到了中华民族。《树》这首诗,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所思所想。
(六)《礁石》
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笑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这种存在,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
(七)《鱼化石》
1978年,艾青重返诗坛,久被压抑的情感澎湃高涨,他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诗人是在倾泻自己的深入思考——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生命竟被变成“鱼化石”。告诉我们:生命来自运动,斗争显示生存。
五、小结:
1.艾青诗歌表现的主题:爱国主义
2.两个主要意象:
“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人民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
“太阳”意象表现了诗人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向太阳》和《黎明的通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