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春节一过,我小升初,就近入学到北京市丰盛中学。
当时一个班大约50名学生,我们年级就12个班,约600名学生,一个年级这么多学生,应该创“丰中”记录了。
来到丰盛中学,最深的一个印象,就是全校教室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所有窗户几乎都用报纸沾上或者破木板钉上。
看到这种场景,一地鸡毛这个词汇,比较容易联想出来,这种情况,一直维系到1977年。
没有一块好玻璃。
问题不是校方不愿意装玻璃,而是装上玻璃以后,很快就会被学生给打碎,而且还查不到何人所为,玻璃要是这么砸下去,是没有头的。
怎么办,干脆不装了,爱咋地咋地。上了中学,才开始真正体会到,处于 “无政府状态”的学校是个什么样子。
到了中学课堂,开始大家还比较拘谨,上课算是安静,但后来课堂纪律就乱了。
我天生话唠,也开始上课时间聊天,而且聊起天来也是没完没了。
可能是我太话唠,多个任课老师都有反映而且反应强烈,班主任不客气,直接给我调到第二排老师眼皮子底下,让我老实点,但我直到几年以后离开这个班,始终没有一天老实过。
其实班里不是我一个人喜欢上课聊大天,起码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上课说话都肆无忌惮。
面对学生不听讲,课堂纪律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的现状,任课老师多也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起码我上学的时候是这样。
比如有一个教外语的男老师,口头禅就是“没的说”,上课聊天,他没的说;迟到早退,他没的说;交头接耳,他仍然是没的说。他的课,课堂永远乱哄哄,他是个好脾气,一个“没的说”,一切都敷衍过去了。
他讲课的时候,我估计他当时应该是这么想的,教室里面对的不是学生,而是空气,一切随空气而动,我自讲课如常。
比如还有一个教数学的张老师,是个中年妇女,每节课说话不会超过五六句,然后就在黑板上写数学公式,案例习题,写完左面擦右面,写完右面擦左面,两块黑板,两节课下来,写得满满当当,至于学生看得懂看不懂,那就和她无关了。
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基本属于常态。
在这样的课堂纪律,教学效果非常差,学生越来越散漫,愈加无心学习;老师越来越松散,愈加无心教书,这种现状,起码在当时的“丰中”非常普遍,而据说,很多学校还不及“丰中”呢。
这里有一个大背景,就是“读书无用论”和“无政府”状态在中学校开始蔓延,课堂纪律松弛,是普遍现象的。有关方面树立的榜样是“白卷英雄”,提倡的是“我是中国人,不学外国文”这种论调,而所谓的“学而优则仕”被坚决彻底干净利落地被批判(虽然今天看这个观点也未必全对),读书被视为“白专道路”,是批判的对象。
虽然歌曲里唱的是要成为“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但实际上,强调的是所谓的“红”,而没有“专”,所谓的“红”,其实也是表面的“红”内心是什么颜色,就不好说了。
应该说,这是建国以来教育史上最塌陷的一个时期,也是一个国家在和平环境下,所出现的令人不可理解的一段怪象,这种怪像,就是打开近现代历史,也是很罕见的。
我们这些50和60后,适逢教育史这一怪象,是幸还是不幸,见仁见智,不过就我本人而言,更多的体会是一种幸,因为只有在这种极特殊的背景下,才能有极特殊的人生体验。
图片:学生上课交头接耳,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属于常态(资料选自互联网)。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