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
健身1小时
听书1小时
整理笔记1小时
电子书阅读半小时
家长学堂资料学习2小时培训2小时
专业课视频学习2小时
收获与总结:
1.昨天下午去拜访了恩师的好朋友孙韦老师,拜托他给帮忙交流的很愉快。来回路上五个多小时,过路费100块,回来就挺晚了,没有完成电子书的阅读,今天把昨天的任务给补上。
2.考试的事情再一次打电话确认了,没有拖拉。
3.很多时候啊,比较是一个坑,大坑。再干脆点说,比较就是陷阱。然而,比较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不由自主的。也就是说,有些时候,这个陷阱是我们没办法不掉进去的。可如果,掉进去之后还能爬出来,那才是真的猛士。
所谓的成长,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不断把别人比下去的过程。如愿把别人比下去了倒也还好,比不过那就很痛苦了,因为那就意味着自己被比下去了。
今天我就和你聊聊和“竞争”、和“比较”相关的话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活是具有多个维度的;
第二,在多个维度打造竞争力;
第三,至少在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点,生活具有多个维度。当我们处在比较中的时候,常常在某一个技能上死磕,最明显的就是体育运动员,对不对?这确实是一个策略,也不一定是不好的策略。但,为什么不想想“也许有什么别的策略”呢?也许可以在其他维度上进行比较呢?
借用几何术语的话,其实很容易理解:
单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长度;
两个维度上,大家比的是面积;
三个纬度上,大家比的是体积。
而实际上生活有很多个维度,每个人也都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
4.,分享了三个帮你从反思中学习的技巧。网站“首轮资本评论”( First Round Review )介绍了书中的部分内容。
首先,反思不仅是为了找出问题,也是学习改善的机会。人们往往会在一个项目结束之后才去反思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兹韦贝克认为,这时候所有事情都做完了,人们反思只是为了找出是谁导致了问题发生,而不是“可以从问题中学到什么”。而且,这样也会限制人们学习,“失败发生的频率不足以让我们迅速成长”。
他建议,每次将工作完成到一个阶段时,就应该进行反思和检讨,即便得到了好的结果,也要去研究是什么导致它能够成功,之后才能让事情越做越好。
第二,建立完整的“时间轴”,避免产生“事后偏见”。兹韦贝克认为,我们在反思的时候,需要一个“时间轴”,把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先搞清楚。建立时间轴,需要汇集团队所有成员的意见,也要记录下当时发生了什么,帮助人们反思时能够回到事情发生的当下。兹韦贝克的做法是,先请团队成员说明当时发生了哪些事,同时也要求他们不要做出解释;接着,请他们说明自己在什么时候,知道了哪些信息;最后,再请他们说明对不同阶段发生的事情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使用“我们当初其实可以”、“如果”等词句。兹韦贝克提醒说,建立时间轴的时候,要专注在问题如何发生,而不是为什么发生。因为,询问“如何发生”能够找出导致成功或失败的条件,执着于“为什么”会让我们纠结于偏见。
第三,公开反思的结果。通过时间轴,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可以为反思做一个总结。总结的第一步,是要确定哪些项目需要改善,给它们排出优先顺序,然后找到相应的人员,专注地讨论各个需要执行的事项。反思的结果让越多人知道越好,这样就能在团队中建立起从成功或失败中学习的文化,而不是互相推诿指责。
以上,就是帮你更好反思的3个建议
5.乐观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种常见消极的认知思维模式是:
第一,过滤,指的是在心理层面,把自己可以受到鼓舞的方面给过滤掉。也就是说,更容易去注意事情坏的一面,但却过滤掉了好的一面。
第二,个人化,指的是,当一些坏事发生时,把它理解为是针对自己的,或者全都由于自己的原因,因此表现出自责行为。
第三,小题大做,指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预期可能会发生最糟糕的后果。
第四,极端化,指的是,把任何不完美的事件,都定义为一次巨大的失败。
这四种认知思维模式会让一个人陷入悲观不可自拔。而要想变得乐观,就要小心提防,让自己不要停留在这些消极的思维模式上。
6.“人人都有走运的时刻,但财富创造者知道如何识别这一时刻,并利用它做点什么。”
抓住运气,并且利用自己的运气,需要一个人具备两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推销能力。
第二个特征是 ,应对挫折的能力。齐特尔曼发现,那些白手起家的富豪,往往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更强,而且更愿意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大多数人习惯将不如意归咎于他人;富人则会自我问责。”
以上就是作家齐特尔曼解释的,为什么富人喜欢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运气,以及除了运气,真想成功还需要什么。
7.现在的经济格局是什么?周其仁用“三明治”来形容。“中国夹在中间,成本优势已经不明显了,独到优势还没有完全起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夹在中间”,“中国被自己的成功围住了,被多少年凭低成本优势杀进全球的高速增长围住了”。那么应该怎么突围?
周其仁给出了两个建议。第一个建议是改革突围。改革突围的目的,是进一步降低经济发展的制度成本。第二个建议是周其仁重点强调的,也就是创新突围,“成本曲线不可逆转要上升,没有创新,对付不了成本的诅咒。”
创新突围有两条路线。第一条路线是从市场出发进行创新。它的路径是,先看到市场上存在的需求,从需求出发去开发产品,开发产品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技术,就去寻找或开发。
第二条路线是从原理出发。也就是先研究出了创新的理论,然后从这个理论去开发技术,再把技术整合成产品,再让产品跟消费者的需求结合,找到市场。周其仁说:“美国的创新能力是围绕大学发展的,不是工业区,不是那些锈带的工厂,美国今天最厉害的生产力是围着头脑,围着研究原理的单位、实验室、科学家、大学……主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从市场去研究将来需要开发什么,不是从问卷里问你还有什么东西没有被满足,而是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原理,让原理能落地,最后变成产品,产品再打进市场。”
这两条路线都可以实现创新。但是,从中国目前的现状来看,中国的创新,更多是从市场出发的创新。而在周其仁教授看来,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一步,已经开始需要有一些地方,“要从原理往下打,因为那样才能有原创。”
要发展从原理出发的创新,周其仁说,还要解决两个历史包袱。
第一个历史包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李约瑟是英国科技史学家,他曾经编著了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之谜就是他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问题: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却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他给出的一个猜测是,因为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让所有聪明的头脑都去琢磨皇帝喜欢什么答案,而不是对自然界倾注注意力,去思考科技。
第二个包袱是“赶超思维”。中国在现代以来一直是以落后者的身份在对发达国家进行赶超。赶超思维,更擅长的是,盯住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去学习和追赶。但是,原理创新需要的是对于未知的探索。“将来不取决于经济学家讲了什么。将来是做出来的。抉择和行为决定未来。”
8.书是分成两种的,一种是块状的书,一种是线状的书。块状的书,帮我补足大块的知识缺口。而线状的书,帮我在知识板块之间穿针引线,密密缝补,帮我把块状的知识还原为真实的对世界的感知。
这是什么意思?你想,每一个块状的知识,它都会在我的记忆力简化成一些符号和感受。这种简化和抽象之后,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其实丢掉了一些维度。我们确实好像学到了知识,但对真实世界的了解,其实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个时候,线状的书就有用了。它们穿针引线,给你更丰富的维度,更丰富的细节,来帮你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