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尔浪洼
提升效率的行动,应该从自己感觉效果最良好的工作部分开始。大部分人,20%~30%左右的工作时间,完成了他绝大部分的重要工作量;而另外的30%~40%的时间,则基本上是做些效率不彰、效果不佳的事情;剩下的时间,纯粹被浪费掉,做些不产生任何价值的事情,有时候,甚至是在做些产生负价值的事。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识别何者能提升,何者在消耗时间和资源。
建立自己的“效率地图”,可以用来识别、修正浪费和偷走时间的事项和缘由,可帮助我们在每日纷繁复杂的工作中,快速辨识出自己的效率核心时间和效率核心“事件”,从而帮助我们评估和调整做事的优先次序和方法,制定出高效率的行动计划。
建立“效率地图”的5个步骤
成功效率地图的起点,在于决定用70%的准确度来分析自己的做事效率;如果如一些书籍上所说的方法,一味地做四象限分析,没玩没了地辨识“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只会增加自己工作量。建立和分析自己的效率地图,可遵循以下5个步骤:
步骤1:建立效率清单
这需要三样东西,一个是自己的主要工作模块内容(写成一行,像是“周业务检讨例会”、“审核报表”、“录入昨天业务数据”、“文件分发与存档”等),另一个则是自己对其效果的评估,第三个,则是写上所花时间。这样做,就是为每项重要的工作建立评估表。
如此一来,可建立起自己每项必需要做的工作“损益表”,对其达到的效果程度,可以一目了然地分析出来。根据这份分析表,我们可以依照单个工作项目来检视自己的工作效率,也可合并同类型,依据工作的类型模块分析出自己的工作效率。重要的是,如此以来,你不再是“有很多工作要做”,而是可以轻松预测出各种工作组合和交叉进行对你时间利用的影响,并看到在工作量极为明晰的计划中,改变和调整工作内容对自己工作效率造成的影响。
建立效率资料库,只适宜于在自己的工作内容相对固定、有规律可循的情况下进行一段时间,比如1、2个月,没必要长年累月都去做。毕竟我们的目的是分析,不是事无巨细地去记账,做报表。
步骤2:画出自己的效率地图
选择自己花了较多时间的项目,或者自己预期应该达成更多成果的项目,把资料库中与之初看无关,其实有关(例如:补充、跟进、追踪、验证、配合)等等相关工作内容合并在一起,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重新再进行排序,并从每天的工作项目中中选出6~12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出来,进行深入分析。
为什么这里要选6~12个呢?太少,可能会变成孤例,不具有代表性,太多,则会耗费太多精力。6~12个,差不多也就是半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的频率做好一件重要的事,基本能覆盖我们的所有工作内容和项目了。
接着,再仔细针对每一个项目进行详细分析,有条理地辨识效率推动因素:目的、时机、具备的条件、限制因素、资源配备、权重分配、自己的喜好程度、投入程度、兄弟部门的配合度、上司的重视度、公司的需求度等等。然后,将自己分析出来的各种因素与实际情况一一对照,便可以从中找出提升效率的杠杆因素来。很多项目效率的提升,其实是不需要全面去用力,只要抓中一两个杠杆因素,就可以快速高效推动。
例如,降低成本这种事,财务做再详细的数据也没用,而是要有推动其降低的意志,因此,在数据分析详细,改善项目目标明确的情况下,请最高管理者出席,只要他点头,注视着各个应该执行的部门的头门在目标数字下面签字就行了,这远比一个部门经理耗费数月喊破嗓子起到的推动作用大很多。
服务质量的提升与上述方式恰恰相反,不能高层制定好目标点头就行了,而是在上述东西明确的情况下,进行一线接触客户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考核。没有对一线人员的培训、监督和考核,再好的意愿,最后也是一纸空文,因为没用人去执行和实现嘛!
在大项目上是如此,每日的日常工作也同样道理。我以前在公司做总经理时,有非常多的表单和文件需要签字,刚开始,每隔几分钟,总有人来敲门。后来,我干脆合并同类项,一天只签两次字,上午11点和下午2点半各一次,集中在15分钟内,不急的全部让助理送进来,签完后分发下去,过时不候。急的可以随时来,但若一个部门一天签超过两次急单,就得准备好理由和改进措施来找我。
后来,我发现设计部门也面临与我相似的问题,他们是设计工作频繁被其它部门打断,不是电话,就是有人杀进去直接骚扰,导致他们的出活效率非常低。于是,我就规定,每天上午11点半,下午4点半,是沟通时间,所有的问题可以集中在这个时段问,这个时段之外,不准打电话给设计部门,若有问题需要找设计师,部门经理带着去,而且必须先找设计经理,方可再找设计师。这个规定出来后,找设计师的电话和人直线下降,不仅骚扰设计师们的电话和人少了,而且设计师们图纸的质量也大幅度提高了。
步骤3:与自己的工作印证
绘制出效率地图后,不能闷着头就干上来了,而是要将其置于公司不断变化的条件和环境下加以印证。做任何事情,都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步骤2中我讲的东西,一定要变得可以通用,提升效率的过程一定要融入智慧,而不是靠一招半式。
例如上班迟到,罚款会见效,但显然,罚款不是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只会让他担心被罚而改进,而且,好像还对家里偶尔出现意外的员工显得没有人情味。这种方式,就不算是有智慧的改进措施。如果将迟到的次数和时间转换成数据,与工资晋升、奖金发放挂钩,既不因一次孤立事件就给他戴上懒散的帽子,又可相对没有误差地衡量他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显然要比罚款手段好的多。
步骤4:建立行动计划
效率地图见效后,就要横向推广,建立自己的行动计划,要确保它们不只是停留在一两个案例里,或者只是一纸空文。具体的推进过程中,要以点带面,先从自己最有心得的部分展开,起到示范的作用,然后再带动自己其它项目和效率的提升。
在推进一些新东西和变革的时候,一定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点到面,从拿手到陌生,逐步展开,这样容易推得动,也容易取得成绩,给自己奠定出信心来。就我的经验,很多好的东西,在公司和组织里推不动,其实不是大家认识不到它的好处,也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够,大多是因为太急于求成,平均用力,自然就会力有不逮,容易半途而废。
步骤5:将效率地图制度化
一定要将自己的效率地图制度化,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方式和模块,也就是说,无论是对组织,还是仅限于自己,都要规范化,程序化。而且,在推行和执行的过程中,至少要能坚持6个月,否则难以形成优势,也难以积累出心得。
实际上,任何一个新的东西,在执行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很多人易犯的错误是,喜新厌旧,忽然看到一个觉得比较妙的点子和方法,就放弃掉了自己本来在坚持的东西。这是最容易一事无成的做法。
任何一项知识和工具,要内化并沉淀到我们的知识库底层,与已有和成熟应用的知识想融合,并内化成既有知识体系的一部分,都需要一个不断重复、实践、检讨、改进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技巧和效率是重复出来的,重复、重复、重复,才是效率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