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开始,我浅薄的以为这是一部女孩追男孩,男孩追女孩的俗气的幼稚鬼爱情电影。当然,看到童年的小朱莉时,我的确是眼前一亮,真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孩子!然而,50美元少年--布莱斯才是这部电影的颜值担当。然而,主演的颜值肯定不是这部电影的成功所在。同时,我认为这部电影应该叫《两小无猜》啊!肯定译者水平不够!
我一点一点跟着主角的自述进入了电影之中,直到朱莉爬上那棵高大的梧桐树后看到了的醉人的美景,我开始感觉出,这肯定不是一部庸俗的小爱情电影,我也开始一点点读懂了导演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那美丽的风景仿佛就是我们纯真的年少时光,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纯洁、稚气、透明,没有一丝杂质。。。。。。一切美好的词汇用在这里都不觉得过分。我突然明白,我们成年人觉得幼稚可笑的爱情其实只是因为肮脏的我们忘记了怎么欣赏纯粹的爱情而已。
这部电影中导演将男女主角的视角的来回调换拍摄,将一个故事分成两个互为补充的主线来进行;最后两条主线交汇在一处,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这种结构天衣无缝,恰到好处的完成了两个人既个体又整体的故事。剧中加入了大量自我旁白,主角们交替着娓娓道来的讲着自己的故事和内心活动,这样的手法更有带入感,使观众更容易的在理解剧情的同时又一直保持在剧情之中。电影中导演借朱莉爸爸一句话,“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给了我们观影指导:把两个视角相结合,才是这个电影的真确观影方式。这是不仅抛给我们一个哲学思考,又与故事结构相呼应,导演架构故事、掌控拍摄技巧的功力真的非同一般。
电影为什么需要指定主角,因为当所有矛盾及情感集中于一点,爆发时的力量才是巨大的。两位小演员的表演真的没有瑕疵,而且,人物造型完美契合人物个性,小女孩的天真烂漫以及小男孩的羞涩刻板。电影的制作水平还是很不错的。
就如姜文所说,不在电影中夹带私货的导演不是好导演,他们总想在自己的电影中宣扬或者是表达些什么。罗伯·莱纳也是这样一个导演,他通过这部少年爱情电影在给我们成年人上课。
电影中最深刻的应该是布莱斯外公对他说的那些话 ,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字幕翻译的是,“有些人浅薄,有些人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丽的人,当你遇到后会觉得他人只是浮云而已”。感觉已经很不错了,但是韩寒给的译文似乎更有意思,“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老人给布莱斯的话,更像是给我们这些成年人的教诲,因为这对于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似乎太难懂了。电影中的最大反派---布莱斯腐朽的爸爸就象征了自以为是的成年人,导演的讽刺意味很明显。
电影中那棵高大的梧桐树就像是我们童年的向往,私密内心里的秘密花园,也是童年最重要梦。它的被砍是自己童梦的破坏,虽然我们的童年也曾经有过这么一棵重要的树,但是它的重要性是我们成年人现在已经忘记的。所以,梧桐树被砍了,女孩也开始思考自己对男孩的认识,他是否和自己内心中认识的那样?;最后,布莱斯在朱莉的院子里重新种上了一棵梧桐树,重新植树象征男孩意识到树的重要性,重新为女孩织梦,这才是布莱斯和朱莉心意相通的表现;布莱斯对朱莉的接纳的过程,正像我们打破刻板偏见的过程;我很欣慰,布莱斯最后和朋友的决裂,似乎象征着克服外界的束缚及异样眼光追求自己内心所爱;朱莉被迫修剪草坪是一种妥协,这是对自由童年的束缚;被迫扎起篱笆就像我们被迫疏远提防他人。。。。。。等等这些剧情,都像是导演借助孩子给我们成年人上了一课。
当然,导演在电影中也穿插进了许多富含童趣的故事情节。单单是爬上一棵高大的梧桐树就充满了童趣;一颗鸡蛋联系起了整个故事,先是蛇吃蛋给布莱斯带来的恐惧,接着在“科学展览会”上被朱莉的鸡蛋抢尽风头,最后到偷偷丢了朱莉送来的鸡蛋,这些都掺杂一个孩子的天真的情感表达;我最喜欢的,当然是篮子男孩拍卖会那段,雪莉用50美元竞拍的小帅哥的确是物有所值啊!这些剧情似乎带我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不管是爱还是嫉妒,一切情感都那么简单直接,这就是孩子的表达方式。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故事性不错,构图精妙,色调美丽,表演到位,配乐不错的高评分电影! 我一直纠结为什么电影名字不翻译成《两小无猜》?直到最后,当50美元小帅哥和朱莉联手种树时,两人经意或不经意间双手触碰抬眼相望的那一刻,两个孩子一直含蓄羞涩的爱情花骨朵儿仿佛在那一瞬间绽放了。我感觉自己触电了一般,那种瞬间花开的感觉不正是《怦然心动》!一部电影在最后画龙点睛般完美的契合到了故事的主题----《怦然心动》。
写在最后,惟愿每人此生都能阳光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