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话语》读书笔记
作者:李泽厚
(《华夏美学》,1988年)
1、孔学的人格理想
与其他许多宗教教主或哲人不同,孔子以世俗生活中的情感快乐为存在的本体和人生的极致。
孔学的人格理想是“圣贤”,这“圣贤”不是英雄,不是希腊神话、荷马史诗里的赫赫神明和勇猛武士。这“圣贤”也不是教主,不是那具有无边法力能普度众生的超人、上帝。儒家的“圣贤”是人间的,与凡人有着同样的七情六欲、饮食男女,同样有着自然性、动物性的一面。
- 他之所以为“贤”,是由于道德。
- 他之所以为“圣”,则由于不但有道德,而且还超道德,达到了与普遍客观规律性相同一。
这种“圣”在外在功绩上,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在内在人格上,大概就是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了。这既是“成于乐”,也是“游于艺”。
2、“仁”的最高层次
……总之,孔子讲的这种快乐,既是“学而时习之”,又是“有朋自远方来”;既是对外在世界的实践性的自由把握,又是对人道、人性和人格完成的关怀。
它既是人的自然性的心理情感,同时又已远离了动物官能的快感,而成为心灵的实现和人生的自由,其中积淀、融化了人的智慧和德行,成为在智慧和道德基础上的超智慧、超道德的心理本体。
达到它,便可以蔑视富贵,可以甘于贫贱,可以不畏强暴,可以自由做人。
这是人生,也是审美。而这,也就是“仁”的最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