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自己,才能接纳世界
大家好!
说到接纳自己,很多人最大的感慨就是无法接纳自己的长相,要么觉得自己眼睛不够大,要么觉得自己鼻子不够高,要么觉得自己皮肤不够白。不过,脱口秀演员徐志胜的长相似乎是他的加分项,领笑员罗永浩点评说,他是过分利用相貌优势取得好成绩的。
徐志胜对容貌的大胆调侃让人觉得他的容貌非但没有影响他,反而成为自己的致胜法宝。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他和很多人一样也曾因为容貌而困扰。
1 我们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某种形式的“自我厌恶”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否定自己或者贬低自己的行为。有人觉得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不好意思穿漂亮衣服;有人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不敢去竞聘高级职位;还有人觉得自己不擅长交际,走哪都会冷场,不敢参加聚会……
很多人以为只有自己是这样,其实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艾希莉医生说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某种形式的自我批判、自我厌恶,我们可能会羞辱自己、否定自己、贬低自己,轻者只是低声嘲讽自己,严重的还会对自己破口大骂。我们常会认为自己不讨人喜欢、没有吸引力、不可爱、不聪明、不够好等等,这种错误的假设,让我们对自己不满,也会对自己要求苛刻,甚至残忍无情。
2 人们为什么会陷入自我厌恶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主要会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产生自我厌恶,第一个原因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第二个原因是为了从自我厌恶中获得心理安慰。
(1)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让孩子能更优秀,会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常常会苛责孩子的言行,虽然家长并没什么恶意,但是伤害性的话语却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我厌恶。 尤其是很多孩子没法分辨家长是对自己言行的批判,还是对自己的指责,这就很容易让孩子觉得“我不好”“我什么都干不好”,于是自我挑剔,对自己感到不满。
当然,有时候父母并没有过分苛责孩子,孩子也会在成年后感到自我厌恶。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父母很少对孩子正面肯定和鼓励,或者很少正面表达对孩子的喜爱,这会让孩子解读为“父母并不喜欢我的存在,我无法让父母对我满意”。
还有另一种情况是,父母正处于自己的“困难时期”,敏感的孩子也容易对自己产生厌恶。比如说,家长工作忙早出晚归,疲于应付出现的各种棘手问题,从而导致自己心情焦虑,这种负面情绪潜移默化地也会让家庭氛围变得很紧张。当孩子感受到时,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父母的负担”。尤其是,有的家长还会抱怨说“要不是你,我现在就不用这么累了”之类的话,更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
孩子从小产生的自我厌恶很可能会延续到成年之后,表现为缺乏自信、不愿意与他人沟通等等。
(2)造成自我厌恶的另一个原因:自身原因。分享一个特殊的理论,人们之所以会自我厌恶,是因为在这个过程能获得心理安慰。
这听起来很矛盾,怎么理解呢?例子,陷入困境时,我们常会想“要是我变得足够好,一切都会很顺利”。这就是用否定自己设定了一个虚假的希望,让自己心安理得地处于某种困境,“因为我不够好,所以不顺利”。
比起那些无法掌控的事,“一切都是我不好”更容易让人们接受,所以为了让自己心里舒服点,自我厌恶成为很多人安慰自己的借口。就比如说,那些“兔子”女孩觉得工作难找、同学嘲笑、爱情难求,肯定是因为自己太胖。工作、友情、爱情让自己无能为力,“自我报复和伤害”反而获得了某种确定感、力量感。尤其是经历过一些痛苦真的瘦下来,更让自己感到在“自我厌恶”中获得了改变的力量。
不过,这真的有用吗?显然不是。心灵导师、心理学著作《全然接受》的作者塔拉·布莱克将这种自我批判称为“全盘否定自我价值的迷思”,在这种厌恶的情绪下,我们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自责。
与其伤害自己,不如让自己由内而外放光。
3用接纳改变“自我厌恶”,获得真正的解脱
那具体该如何避免厌恶自己,真正获得心理的解脱呢?答案很简单,就是接纳自己。
当我们觉得失落、自我厌恶时,不妨像徐志胜那样去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用ACT疗法,关怀自己,承认自己的困境,用共情想想跟自己有同样困扰的人,并且友善地对那个自我否定的部分说:“我能处理好。你不需要担心,也不用试图保护我。无论怎样,我都会没事的,所以你可以放松一下,休息一段时间。”
芥川龙之介曾说过一句话:“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既然如此,那我们不妨培养关爱自己的习惯,感谢生活的每一天,从每天说一句“我爱你”之类的鼓励话语开始。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感到自己的生活更加快乐,也更满足了。
因为当你通过自我关怀来反复练习自我接纳时,其实你的内心已将接纳内化于心了。一旦你增强了自我接纳的“肌肉”,你就会创造出接纳一切事物的强大动力。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拜拜~
摘录于《接纳:在坚硬的世界柔韧前行并拥抱无限可能》书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