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知了,槐树,吊死鬼儿,冰棍、凉席、课桌
我们小时候,睡觉是一件重要而安心的事情。我们不仅晚上要十点前睡觉,夏天的中午还要被强制午睡。那时候,不仅小孩午睡,大人们也在单位的沙发上或值班的床上午睡。
正午的时候,阳光怒放,整个大街上,只有空空的公共汽车偶尔经过,时光似乎停止了。背景里只有知了强劲的叫声,就像给午睡唱的安眠曲。记忆里的午睡时光,车慢马也慢……
最早关于午睡的印象在幼儿园:一个大屋子里,小朋友们很快就睡着了,老师们在门口聊着打毛衣的事。我睡不着的时候浮想联翩,一个人咬手指、玩脚。
有时候睡得蒙蒙的,起床后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组织喝水吃水果。我还记得拿着自己的熊猫小搪瓷缸,一边喝一边看着杯底的水,照着自己小丸子一样的短发和奇怪的脸型。喝完水被发了一根香蕉,吃得满手都是,只好擦在自己的灯芯绒小裤子上,干了后全是硬嘎巴。
小学时,夏天被强制午睡,老师们到各家去突袭检查。如果发现谁没有睡觉,下午就被点名批评,上黑板,叫家长;如果老师来的时候,你睡得不醒人事,老师就特欣慰,下午就会被表扬。有的同学睡过了,迟到了,也会被表扬,那恐怕是差学生被表扬的唯一机会。半边脸证明午睡的凉席印,就像珍贵的军功章一样,看着那些印子下午一点点消退还挺失落。
可是小孩子中午精力正好,根本不想午睡。学校为了保证午睡,不让我们带书包回家赶作业。我们就偷偷在院里一起吹肥皂泡,打弹弓,玩克郎棋,看小人书,粘知了,逮人,打乒乓球。
一边玩,一边还得竖着耳朵看老师是不是来了,有时候还派个“侦察兵”巡逻。但是玩了一中午,经常满头大汗,上学前还要精心地拿小毛巾洗把脸,做出刚起床洗过脸的样子,最好拿凉席枕巾使劲往脸上按几下,制造一些凉席印,期待能一直保持到学校。
记得有几次下午上学出门早了(那时候没有手表,只能估摸时间),前面的同学大喊一声“老师来啦!”,大家就撒丫子四散而逃,慌慌张张地躲进胡同旁边的大杂院里,然后掩在门口警惕地张望。
躲在同一个小院的各年级同学立刻成了同一战壕的战友,大家分散地各据地势,一方面不要让老师一进院就一网打尽,另一方面也不要给院里的老百姓造成太大恐慌,防止多事的小脚老太太或“正义”的大爷向老师告密。“战友”们以眼神传递信息,站在门口的同学用一根手指比在嘴边,“嘘,老师!”大家全都就地趴下。
等放哨的示意警戒消除,这时候通常是上学时间到了,大家一个个小心地从门后闪出,装出一副刚睡醒的样子,向学校走去。离开人家院子的时候,同学们总是对着水管喝一通自来水,顺便再奢侈地冲冲凉鞋,惊动了院里的大人,因此后来可供我们躲藏的院子越来越少。
上学路上会路过一个卖冰棍的老太太,推着小木车,冰棍装在保温壶里,用大棉被盖着。红果的三分,巧克力的五分,雪糕一毛二,奶油多得连冰都吃不出来。要不是家里来亲戚,给几分钱买冰棍,通常作为小朋友,我们是买不起冰棍的,所以只能去沿路的院里灌自来水。
那些中午家里有大人的孩子,上学的路上常常手里托着一个大西红柿,吃得满嘴满手都是西红柿汤,也有的举着一牙儿西瓜边走边啃,看得我们好生羡慕。那时的好朋友就是,上学路上把自己的西红柿塞给你的那个。
北京的路边,以国槐居多,夏天总是有好多吊死鬼儿,走着走着就能撞脑门上。还常常有洒药的车经过,好像下毛毛雨一样。车开过后,路上就吊死鬼儿大丰收。女生们都踮着脚像躲地雷般,时不时地尖叫。男生们在一旁乐开了花,总是拿个吊死鬼突然在女生面前晃。记得吊死鬼儿有嫩绿的和背上发紫的两种,紫色的那种岁数比较大,很恶心,最怕的就是这种。
上小学二年级以后,我家搬远了。我是全校唯一没地方午睡的孩子。一开始,我在学校搭桌子睡。六张或八张课桌拼在一起,垫上书包或课本当枕头。静静的校园只有我一个人和自己的想象力玩,很是无聊,但是我不敢睡,生怕这样睡着后,小朋友来上学时发现我睡姿不雅。
后来,我去各个好朋友家里睡。中午放学,我常常提着自己的铝饭盒,和不同的同学一起回家。有时候自己在学校吃完了,也会临时起意去敲同学家的门,一起午睡。现在想起来,从小腼腆的我怎么会那么自信地麻烦别人,这真是个谜。我想,大概那时候全国人民都不觉得到别人家串门是件麻烦人打扰人的事吧。
同学们住的地方,有的是深深的院子里一栋小楼上的一个套间,上楼要经过黑漆漆的楼梯;有的是胡同里的大杂院,分为前中后三进三出,细窄的过道停靠着破旧自行车,上面还拴着草编的蝈蝈笼子;有的是邻居较少的一个院子,院里有丁香、枣树、西红柿苗和放在地上的大鱼缸,猫咪在树下睡觉;有的是筒子楼里的一间,公共厨房里飘着炸酱面的香味。
我们进门的时候,总是满楼满院的饭香,伴随着收音机里长篇评书《三国演义》或《岳飞传》。
同学的爸妈或爷爷奶奶总是把好吃的菜夹到我碗里,我如今记得的有猫耳朵、菠菜面、红烧带鱼、烧茄子、西红柿炒鸡蛋、还有珍贵的香肠(据说那时的香肠是茅台酒腌的,一根香肠都是全家分)。吃完饭,大搪瓷缸里,茉莉花茶已经晾好,大人们总说,喝热茶才解渴。我从那时起,正式开始了吃百家饭的历史,常常是早上从家带的饭晚上再原封不动地带回家。
吃完收摊的时候,伴着那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各家大同小异的座钟“当”地敲响一下,前后总是差几秒,那浑厚的钟声让人好安心。
那个年代,全国人民在同一时间开饭,在同一时间收听广播,规律的生活带给我们的童年强烈的安全感。
吃完后,常常和同学以及她们的弟弟妹妹玩得不亦乐乎。那时候总觉得玩了很久还不到上学时间,最后累得大家在一张床上睡着了,然后就睡过了。
天气很热,没有空调,可我们睡得很香……
一觉醒来,人到中年。小时候夏天的中午,变成梦里的蝴蝶,安静惬意。
唯记得那时候,阳光刺眼,树木繁茂,我们穿着花裙子短裤凉鞋,不急不慌地长大。
2018.10.05
70后的你,若喜欢,就点个❤️吧!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