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孩子出现一些不太适宜的偏差行为,比如啃手指甲、动人打人、说脏话等。尤其是这些行为比较固着以后,很是让家长头疼。
先来看看家长通常的做法。
家长通常的做法是:纠偏。也就是当孩子一出现这些行为,就不断地提醒“不能这样做”、“这样做了会怎么样(不好的后果)”,等等。如果发现这样的提醒不管用,就转为批评“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怎么还这样?”“你怎么就是改不掉呢?”等等。批评不管用,近而转为恐吓“你再这样做妈妈(爸爸)就不要你了”、“让警察来把你抓去关起来”等等。或许还有伴有同步的惩罚:不能到小区下面与小朋友玩耍、罚站、惩罚不吃饭等等。总之,家长的招数很多,但往往所有的招式都用遍之后,还是收效甚微,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以上这样的方法,称之为直面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的方法如果用在孩子第一次、第二次出现偏差行为的时候还是管用的,比如在孩子第一次啃指甲、第一次骂人或打人的时候,这样的及时提醒能让孩子知道这样的行动不可为。可是关键的问题在于,孩子最开始出现这样的行为的时候,往往没能引起家长的关注,因为起初的行为并没有造成多大的负性后果,也就容易被家长忽视。直到这样的行为固着下来,形成了孩子的一个所谓的不良习惯,甚至造成了实际后果,如老师或其他家长投诉了、反应了,或是伤及他人了,家长才引起警觉,而这时再来对准这个问题而解决问题,难度就显得有些大了。
那么,如何调整孩子的偏差行为呢?
首先,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关系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家长和孩子之间只有建立了融洽、和谐的关系,孩子才愿意向家长说真话,才愿意向家长打开心门,家长要介入一些东西才有可能,帮助孩子才有机会。亲子关系不好的家庭,家长再好的招儿都进不去,家长认为非常适用的帮助也实施不了。一切的一切,都以“关系”为前提。
其次,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家长要正确认识到孩子的偏差行为并非短时间导致,而是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因而改起来也绝非一朝一夕。即便当下已在采取正确的方法,孩子的状态已进入到改变的轨道上,但问题可能会仍然不断地发生,这个时候,家长容易犯的问题是“急”。感觉到自己也采取了措施,怎么问题还存在呢?面对改变,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耐心地给孩子时间,这个时间也许需要一年,也许需要两年,甚至更多。孩子本已在改变的路上,往往会被家长的着急心态而打回原形甚至变本加厉,这是最得不偿失的,家长和孩子之前已作的努力和改变都将功亏于溃。
再次,要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孩子出现偏差行为后,有时会招惹较多的麻烦,也许会有家长投诉、也许会有老师晤谈,甚至会不断地为孩子的行为“买单”,总之,“善后”和“补锅”是难免的,家长会因此伤心,这是可以理解的。可孩子是自己的孩子,越是这个样子,越是表明孩子急需要家长的帮助,而不是家长的批评指责。不管周遭如何评价孩子,作为孩子的家长,要永远对自己的孩子满怀信心,这一点至关重要。孩子出了问题,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去“善后”就可以了,家长平和的态度反而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的爱,从而从内心萌生要改变的动机。反之,如果事发的家长一顿惩罚或责骂,孩子会认为:好了,我的过错已经抵消了。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改变。
最后,要聚焦孩子的优势并放大。要跳出问题解决问题,着眼于扩大孩子的优势。着眼于问题本身来解决问题,其实并不可取。最好的办法是跳出问题来寻求解决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努力找寻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因为问题总有不发生的时候,这就是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中的核心技术之一“探寻例外”。找到孩子不犯问题的时候和事件进行正面强化,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做好的,是可以不犯问题的,近而让孩子产生自信。与此同时,动用家庭其他成员的力量,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挖掘孩子的“闪光点”,不断地将这些点扩大,用孩子的优势资源慢慢去覆盖孩子的偏差性行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太极图”理论,扩大“白”而非消灭“黑”。
以上仅为个人育儿路上的一点心得,我也正是用这样的方法,融通到儿子成长的各个方面,不断地激励他前进和成长的,感觉效果不错,应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借此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