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功盖天下,志守谦恭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当初追随他一同打天下的多位功臣,便命画家阎立本凌烟阁内描绘了24位功臣的画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按照顺序排列分别是1长孙无忌、2李孝恭、3杜如晦、4魏征、5房玄龄、6高士廉、7尉迟敬德、8李靖、9萧瑀、10段志玄、11刘弘基、12屈突通、13殷开山、14柴绍、15长孙顺德、16张亮、17侯君集、18张公谨、19程知节、20虞世南、21刘政会、22唐俭、23李勣、24秦琼,今天我们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角唐朝战神李靖。李靖位列凌烟阁第八,他画像下的评语写道:“才兼文武,出将入相,功盖天下,志守谦恭。” 这十六字,精准概括了李靖的一生。

李靖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李崇义曾是北周殷州刺史,父亲李诠曾任隋赵郡太守。自幼受家庭熏陶的他又颇有进取之心,不仅饱读诗书,更痴迷兵法,少年时便对父亲坦言:“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隋朝灭陈功臣名将韩擒虎是他的舅父,韩擒虎与他谈论兵法,都很欣赏他的思想见解,称赞他 “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成年后,李靖凭借门荫入仕,先后任长安县功曹、殿内直长,虽然此时他只是个芝麻小官,但因他才干出众,所以他在隋朝的大臣圈子名气很大,隋朝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越国公杨素更是直接抚着坐床对他说:“你终当坐到这个位置!”,意思就是李靖将来必定能位居朝廷高层。

大业末年,李靖任马邑郡丞,辅佐太原留守李渊抵御突厥。彼时天下大乱,李渊暗中积蓄力量,图谋起兵。李靖察觉李渊的异动后,竟伪装成囚徒,欲前往江都向隋炀帝告密。可他行至长安时,关中已乱,道路阻断,未能成行,就留在了长安。

不久后李渊起兵攻占长安,李靖的告密之举败露,被押赴刑场,当刽子手的刀即将落下时,他突然昂首高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李渊被李靖的胆识与豪言打动,加之李世民早已听闻李靖之名,极力劝谏赦免,李渊最终松了手,李世民将李靖召入秦王府。此时的李靖已年近四十,半生蹉跎却未失壮志,他一直渴望建功立业,终于迎来机遇。

武德三年,李世民率军征讨王世充,李靖随军出征,此战李世民成功拿下王世充、窦建德。

而真正让李靖崭露头角的,是随后他参与平定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萧铣的战役。

武德四年,唐高祖李渊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辅佐赵郡王李孝恭征讨割据荆州的萧铣,并特别交代“三军之任,一以委靖”,李靖实际上已成为三军统帅。李靖到任后,积极协助李孝恭做好备战工作,他一边组织大造舟舰,练习水战;另一边他献计让李孝恭把巴、蜀之地各部族酋长子弟都召集到夔州,名为任用,其实是将他们当做人质,巩固后方。

萧铣是南朝梁皇室后裔,拥兵四十万,凭借长江天险,割据江南。当时正值秋汛,长江水位暴涨,萧铣认为唐军绝不敢在此时渡江,放松了戒备。唐军诸将也纷纷请求待汛后再进军,唯有李靖力排众议:“兵贵神速。今吾兵始集,铣尚未知,若乘江涨,倏忽抵其城下,掩其不备,此必成擒。”

李孝恭采纳了李靖的建议,命唐军船队趁夜启航,沿长江顺流而下。果然,萧铣的守军毫无防备,唐军一举攻克荆门、宜都二镇,紧接着击败骁将文士弘,最后直逼萧铣的老巢江陵。萧铣急调各地守军回援,却因路途遥远,一时难以集结。

此时,李靖又献 “围点打援” 之计:先将缴获的萧铣战船全部散入江中,让其顺流而下。下游的萧铣援军见战船漂流,以为江陵已破,竟停滞不前。萧铣见援军迟迟不到,城内粮草将尽,最终被迫开城投降。

平定萧铣后,李靖下令严禁士兵劫掠,对萧铣的部下一律赦免,甚至亲自登门拜访荆州名士,稳定江南民心。李靖的高瞻远瞩,宽宏大度,使得江、汉纷纷望风归降。此战后,李渊封李靖为上柱国、永康县公,赐物二千五百段。

武德四年,李靖奉命安抚岭南诸州,他派人分道招抚,岭南豪酋冯盎、李光度、宁长真等纷纷归顺,李靖一口气为唐朝拿下了岭南九十六州。李渊很高兴,于是授任李靖为岭南道安抚大使、检校桂州总管。李靖为了巩固岭南地区,于是率兵从桂州出发南巡岭南,安抚这些地区的百姓,于是“远近悦服”,社会安定。

武德六年,江淮地区的辅公祏发动叛乱,自称宋帝,占据丹阳。李渊再次任命李孝恭为元帅,李靖为副元帅,率军平叛。辅公祏派大将冯惠亮、陈正通率军三万驻守当涂、青林,凭借长江天险构筑防御工事,唐军一时难以突破。诸将主张唐军绕过冯惠亮、陈正通,直指丹阳,捣其巢穴。

但是李靖却反对,指出这样做可能会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所以他建议要先打败冯惠亮、陈正通再进兵丹阳。

李孝恭依计而行,唐军最终攻克了丹阳,辅公祏被俘,江淮之乱平定。经此两战,李靖辅佐李孝恭彻底扫平了江南的割据势力,为唐朝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此战过后,唐高祖李渊下诏褒奖李靖道:“李靖是萧铣、辅公祏之膏肓也,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将李靖与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这份评价,足以见其功绩之重。

江南的局势安定以后,北方的形势又一时紧张起来。在平定江南后了,李靖又被调到北方,统率一万多江淮兵驻守太谷,防范突厥的进犯。

李世民上位后,他提拔李靖担任刑部尚书兼检校中书令,后又转任兵部尚书

贞观三年,北方的东突厥内部因权力斗争分裂,又遭遇暴风雪,牲畜大量死亡,国力衰退。唐太宗李世民抓住时机,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与李勣、柴绍等五路大军共十余万人,分道出击东突厥。

贞观四年,李靖亲率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冒着严寒,日夜兼程,突袭东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所在地定襄。突厥人万万没想到唐军会如此神速,颉利可汗惊慌之下下令烧毁牙帐,率部逃往碛口。

另一边,李勣从云中出发,在白道大败突厥军,颉利一败再败,损失惨重,遂退守铁山,身边只剩下几万人马。

颉利可汗逃至铁山后,假意遣使向唐朝求和,实则想拖延时间,待开春后逃往漠北。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前往突厥安抚,李靖却识破了颉利的阴谋,他和李勣两人商量后决定趁突厥和谈放松之际,偷袭他们。

于是,李靖、李勣亲率唐军,趁夜突袭颉利可汗的营地。当时颉利可汗正因唐俭到来而放松戒备,唐军突然杀至,突厥军大乱。颉利可汗仅率数十骑突围,后被唐军俘虏,东突厥灭亡。

战后,李靖因功被封为代国公,赐实封五百户,不久后又升任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实现了 “出将入相” 的人生巅峰。

贞观八年,李靖被授为畿内道大使,主要负责巡察全国、考察风评。然而他深知高处不胜寒,懂知足而退,不久后,他即以足疾辞任。李世民很欣赏他的这一举动,特意加授他为特进,赐物千段,尚乘马两匹。

贞观八年,吐谷浑可汗伏允侵扰唐朝凉州,唐太宗决定出兵征讨。此时的李靖已年近花甲,因足疾辞官在家休养,唐太宗本不愿再劳烦他。谁知李靖不顾年迈和足疾,自请出战。 这份老将的担当,让唐太宗感动不已,立即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五路大军征讨吐谷浑。

贞观九年,李靖率军抵达鄯州,吐谷浑为阻止唐军进攻,竟下令焚烧沿途的野草,断绝唐军战马的草料。诸将见状,纷纷建议撤军,待来年草青再进军。李靖却力排众议,命副将侯君集、李道宗率部从南路追击,自己则率主力从北路进军,两路大军夹击吐谷浑。

唐军将士在恶劣的环境中奋勇杀敌,最终大败吐谷浑军,伏允见大势已去,自缢身亡,吐谷浑太子慕容顺率部投降,唐军成功攻灭了吐谷浑。

战后,李靖因功被封为卫国公,食邑增加到一千户。但他深知 “功高震主” 的道理,战后便主动请求辞官,回到家中闭门谢客,不再过问朝政。

李靖的晚年,始终保持着低调谨慎的态度。他辞官后,极少与外人交往,即便对亲戚子弟,也从不谈论自己的战功。

贞观二十三年,李靖病重,唐太宗亲自前往府上探望,握着他的手流泪道:“公乃朕生平故人,今疾若此,朕甚忧之。” 不久后,李靖在长安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唐太宗追赠他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 “景武”,并将他陪葬于昭陵 。而李靖的墓,被特意修成了阴山、铁山、积石山的形状,以纪念他北灭突厥、西破吐谷浑的赫赫战功。

除了战功赫赫,李靖对中国军事理论的贡献也极为深远。他根据自己的作战经验,撰写了《李卫公兵法》《李靖六军镜》等多部军事著作,系统总结了古代兵法的精髓。

唐德宗时期,朝廷接受颜真卿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建立武庙,当中就包括李靖。

宋徽宗时期,宋朝为古代七十二位名将设庙,其中也包括李靖。

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李靖的形象被不断神化 :从《隋唐演义》中能掐会算的 “卫国公”,到《西游记》中托塔李天王的原型,再到民间传说中 “风尘三侠” 的主角,李靖早已超越了历史人物的范畴,成为中国人心中 “战神” 与 “智慧” 的象征。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